比利時經濟學家研究顯示,歐盟碳排交易體系(ETS) 實施後,企業裁員頻率增加,低技術勞工首當其衝。此現象於非上市公司尤為顯著,其因應排放成本飆升,選擇縮減營運規模及員工人數。
排放成本激增造成企業衝擊KU Leuven及ULiège HEC管理學院研究指出,2017年起ETS對能源、化學、鋼鐵及水泥等產業之碳排放成本大幅攀升,原先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約5歐元,至2020年底增至30歐元,目前價格更逼近70歐元。排放成本急遽上揚對企業造成重大衝擊,多數企業透過降低薪資成本支應額外支出。
研究顯示,受ETS規範之企業發生大規模裁員可能性增加5.7%,裁員潮主要集中於財務彈性較低之非上市公司,因流動資產及財務準備金缺乏,難以應對成本增加,此類企業採取降低薪資及縮減營運以控制成本。自2017年起,比利時企業為因應ETS已減少2%勞工,其中以男性及兼職、低技術之職缺流失最為顯著。
氣候目標與產業競爭力之兩難ETS自2005年實施迄今,相關產業碳排放量已減半,減排成效斐然。然其亦衍生負面效應,產業界擔憂歐洲競爭力受損,高污染活動恐因此轉移他處。隨著ETS2預計於2027年擴大適用範圍,推升燃油與天然氣成本,企業及觀察家日益質疑歐洲氣候目標過於嚴苛,恐產生反效果。
就業轉型學者指出,高污染企業為降低成本而減少人力需求,對整體經濟不必然有害。此舉可促使資源轉移,挹注更具生產力之綠色產業。理想狀況下,應提供勞工必要培訓,協助其順利轉型,使「綠色」職缺得以有效取代高污染職位。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