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對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之隱憂(上)
發佈日期 2024.04.29
中國大陸的經濟在歷經Covid-19疫情後逐漸下滑。受到「清零政策」的限制,製造業被迫延期出貨,導致供應鏈中斷。其後,由於當局加強監管力道,不少外企紛紛撤出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與日俱增,進一步影響中國大陸消費市場。此外,瀕臨崩潰的房市,也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困局雪上加霜。面對一系列的考驗,外界都十分關注中國大陸政府未來的經濟政策,希望當局能釋出更多財政資源補助民眾,刺激國內消費,帶動整體經濟復甦。然而,目前中國大陸政府正採取補貼等措施,進行結構性改革來提升製造業的生產力,期望擴大出口來擺脫經濟衰退,這使得近年中國大陸不斷出現貿易順差,尤其在2022和2023年間,中國大陸的出超金額更是高達了1.7兆美元。但是,當某些產業的生產量遠超過市場需求時,就會導致商品供給過剩,並使全球價格下跌,此時就會產生「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大陸低價傾銷,各國嚴陣以待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分析,由於中國大陸政府正提升該國的製造動能,但因為國內消費市場依舊低迷,導致企業無法向國內民眾銷售商品,只能將其過剩的產能輸出國外。此舉便引起美國、歐盟、日本和許多西方國家擔憂,因為這將導致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和外國的赤字增加,削弱海外競爭力,威脅到西方企業的生存。因此,為了保護自身經濟免受中國大陸低價出口而造成損害,各國政府先後採取相關的貿易救濟如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來對低於成本生產的中國大陸商品徵收附加關稅。除了西方國家外,中國大陸的傾銷行為也引起其他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的反對。日前,巴西對中國大陸的鋼鐵進口發起了反傾銷調查;印度也不斷對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課徵反傾銷稅。當先進和發展中的經濟體都對中國大陸的高出口量提出警示時,中國大陸政府卻似乎無動於衷。由於中國大陸的過剩產能,導致外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更嚴厲的對策來因應,而這種新的貿易對峙,對中國大陸和全球經濟體系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首次國際社會反對單一國家的貿易政策。早在1970到1980年代,先進經濟體也曾對日本拒絕解決貿易的不平衡表達不滿。當時美國指控日本設有不利於外國產品的結構性政策和操縱日幣貶值的行為,造成貿易不公平。最後,日本和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國簽署協議,確立了通過允許匯率調整來加強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以減少貿易不平衡。雖然此舉在當時頗具爭議,但結果證明,這些措施並未阻礙日本的經濟發展。相反地,透過解決貿易不平衡的問題,能進一步奠定全球化的信任基礎,促使得更多國家受益。

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短期難解

然而,以當前的國際政經現況而言,中國大陸似乎很難和西方國家達成一致的貿易協議。《外交事務》認為,在國內需求得到實質性成長或投資成長之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將會持續存在。而欲從根本性解決問題,中國大陸政府必須將財政資源從國家轉移到家庭支出,這可以透過發放現金或調整稅收政策,以及提供住房、退休金、醫療保健和其他服務的補貼來實現。但根據日前中國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結果,很顯然,北京將持續將信貸和財政資源投入到地方投資,而非刺激家庭消費。另外,從2024年中國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可發現,目前中國大陸正將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等產業列為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新生產力」(new productive forces)。
 
該報告指出,政府將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導向產業,目標是鞏固和提升中國大陸在上述領域的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大陸力圖扶植的產業,恰好也是先進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競爭產業,這便產生了貿易衝突的潛因。此外,中國大陸的財政收入目標也證明,它正在尋求更強勁的出口來驅動成長。儘管中國大陸財政部預計今年整體財政收入只會成長3.3%,但預計出口稅退稅支出將成長9.9%。同時,財政部預計中國大陸對進口課徵的稅收只會成長4.1%。雖然這些預測未必能證明中國大陸有意促進出口,但至少顯示北京並不預期在2024年減少其貿易順差。《外交事務》分析,若從稅收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政府短期內難以解決國內經濟的不平衡。由於中國大陸的稅收大部份是來自於對製造業的增值稅和對企業的賦稅,而非來自個人收入和國內消費的稅收。因此,在現有的稅務制度下,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將導致稅收大幅下降,進而削弱北京執行政策的能力。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