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可持續時裝,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服飾的回收或升級再造。其實,可持續時裝可以追溯到最初的紡織品生產環節,包括選用有機棉、麻和亞麻等原料織造布匹。與傳統材料相比,生產這些布料耗用較少水資源和化學品。據聯合國估計,紡織品的印染和後期製作工序佔全球污水排放量約兩成。不過,近年來紡織業已革新求變,在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積極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於1989年成立的United Textile Mills Co. Ltd (UTM),是泰國一家大型紡織品製造商。有見可持續紡織品的需求日益增加,UTM於2005年成立Innotech Textile Company Limited (I TEX),專注開發創新布料。UTM執行董事兼I TEX董事總經理Nutra Uttamapinant闡述公司的策略,如何善用創新技術,減少紡織品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強化應變能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時裝趨勢。
可持續紡織品漸受重視
有見消費者對符合環保和道德生產標準的時裝興趣日濃,國際時裝品牌更加重視時裝的回收、升級再造和循環利用。已在紡織業經營數十載的UTM也察覺到上述變化。Nutra表示:「鳳梨纖維、蘑菇皮革、麻布、有機棉、回收聚酯纖維或尼龍等環保再生物料的使用量大增。各地買家採購可持續紡織品時,考慮重點各有不同。例如,歐盟和美國買家會要求全面披露產品資訊,以便追溯產品來源。亞洲買家則更注重工藝和可持續物料背後的故事。」
糅合創新技術與時尚設計
紡織品印染經常被認定為污染水體的源頭之一。這促使UTM與Huue.Bio合作,讓後者運用生物科技生產靛藍染料,供牛仔布業使用。UTM採用Huue.Bio的生物合成染料,可以大規模應用到生產過程中,而不會削弱印染效果。
據Nutra解釋,這個過程透過改造微生物,把色氨酸轉化為靛藍染料。她說:「這些以生物為基礎的滴入式顏色溶液,可以無縫融入我們現有的印染工序,既可保持顧客所期望的亮麗色澤,又能大大減少紡織漂染對環境的損害。」
有別於合成靛藍染料,Huue.Bio的生物合成靛藍染料可以生物降解,隨著時間自然分解,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事實上,生物合成靛藍的毒性較化學染料大概少5倍。
時裝設計師Patrick McDowell聯同UTM和Huue.Bio開展三方合作,讓生物染料完美融入時裝供應鏈。Nutra說:「我們的布料可塑性高,別具創意,證明時裝既可大膽前瞻,又能對環境負責。」
在泰國推廣可持續時裝
UTM是泰國紡織界的重要一員,一直致力推動該國的可持續時裝,但各持份者必須緊密合作,方能事半功倍。Nutra解釋道:「我們認同明智採購的理念,支持選用本地材料,致力在泰國建立可持續供應鏈。我們也會與泰國的紡織廠合作。我們要接觸和啟迪消費者,多作溝通,讓他們明白可持續時裝的重要性,進而與我們並肩同行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可持續和循環時裝方面,很多人都覺得歐洲比其他市場更為成熟發達。Nutra卻不以為然:「我認為每個紡織歷史悠久以及工藝昭著的市場,都有條件推動可持續和循環時裝,原因是這些地方文化價值深厚、紡織工匠雲集、本土社區品牌薈萃,以及業者可以就地採購天然材料。」
香港是重要平台 匯聚可持續時裝技術
在時裝設計、先進供應鏈管理以及創新時裝技術方面,香港人才濟濟,令這城市成為推動可持續時裝的首選平台。Nutra闡釋道:「香港憑藉其獨特地位,成為推廣可持續時裝的理想地點。它的優勢來自與全球各地互聯互通、創新能力卓越領先,以及消費者環保意識日增等。此外,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是知名的研發機構,致力研發創新技術及支持產業應用,也是一大強項。」
Nutra認為,在可持續時裝領域,香港與泰國有許多合作機會。她指出:「泰國精於以天然染料製成手工紡織品,香港則在紡織技術、創新和全球商業互聯互通方面表現出色。雙方可以協同合作,互補優勢,建立全面和可持續的時裝供應鏈。」
總括而言,香港已經從服裝製造中心演進為協作平台,有助業界繼續開發可持續及創新衣料,讓設計師、製造商、供應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共同受惠。
【資料來源:香港貿易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