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Indian Express頃撰文分析印度對外洽簽FTA之進展及產業利益:
印度自2011至2021年間對外完成洽簽9個FTA協定,與FTA夥伴國出口成長36%,總額達620億美元。相對上,進口則成長44%,總額達750億美元,使印度貿易逆差倍增,自58億美元擴大至118億美元。為改善貿易逆差,印度要求與南韓、日本及ASEAN檢視現行FTA。
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曾表示,東協、日本及南韓沒有履行對印度FTA之承諾,雖提供關稅自由化,惟對印度商品仍有非關稅貿易障礙。印度政府在對外洽簽FTA,改採早期收穫協議,重新推動對外洽簽FTA。現有FTA大部分是在2000年代中期簽署,過去10年進口成長遠大於出口成長,尤其2019年未受疫情影響,但進出口差距更大,2011年至2019年,印度對這些國家出口成長57%,達到724億美元,進口成長80%,達到932億美元。
印度與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模里西斯已簽署FTA協定;上(2)月18日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正式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目前與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以色列、歐盟積極談判中。2011至2021年間印度對FTA夥伴出口淨成長的國家包括尼泊爾、馬來西亞、孟加拉、泰國;惟與越南、新加坡、印尼、日本的進口成長則遠超過出口成長。此外,韓印度FTA使對韓出口成長較為明顯,惟2021年對南韓的貿易逆差卻是所有FTA夥伴國中最高的,達81億美元,其次是印尼(74億美元)、日本( 65億美元)。
印度加入RCEP協議時,其市場開放對印度中小企業、紡織、乳製品、製造業皆有負面影響,加上面臨國內阻力,於2019年底退出RCEP談判。尼赫魯大學教授Biswajit Dhar表示,印度無法如貿易夥伴自FTA提供的低關稅受益,主要原因仍於印度產業缺乏競爭力,阻礙印度出口成長的關鍵在於競爭力不足,使印度一直處於落後的原因。印度需提升製造業並降低包括物流在內的經商成本。自2020年以來,印度政府希望談判中的FTA能先達成早期收穫協議,並排除敏感產品別例如乳製品在內的農業及印度無法與外國企業競爭之產業別。早期收穫協議可排除雙方有爭議的問題,並在互利領域儘快達成關稅減讓。印度即將與澳大利亞實施的早期收穫協議可能會排除小麥、乳製品、牛肉等敏感產業,可能放開採礦、製藥、健康、教育、再生能源、鐵路、寶石/珠寶、旅遊、國防、紡織品等產業。惟早收協議有時會降低進一步談判全面性FTA的動能,亦有不符世界貿易組織(WTO)未能消除絕大多數貿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存在的關稅及貿易障礙之疑義,因此印度政府需徵詢產業界面臨的出口困難點,此亦經常為FTA夥伴創造比較利益之處。
CUTS International秘書長Pradeep S Mehta則強調,競爭力係阻礙印度出口的關鍵,在印度經商成本很高,電價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工業電價高於民生電價,物流成本亦高,加上融資來源缺乏,阻礙印度出口。產業缺乏競爭力亦使印度產業界對正在談判中的FTA持保留看法。企業界則期盼印度政府推出19.7兆盧比「生產連結獎勵計畫(PLI)」及「國家物流政策(National Logistics Policy)」可順利促進跨部門製造業能力及提升印度產業競爭力,使洽簽中FTA,有利於提升印度企業之市場進入商機。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