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時尚產業統計,全球每年約有9,200萬噸紡織品被丟棄,不到1%被回收再利用;雄材大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100%從廢紡織品回收製成的衣纖木與rPET塑膠粒子,運用在建材及日常用品上,化廢為寶;近期獲選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潛力新創選拔」綠科技獎,並成功拓展中東歐、亞洲市場,展現來自臺灣在永續循環經濟的創意軟實力。
雄材大智總經理林正雄表示,歐盟自今(2024)年起要求各國對紡織品必須單獨收集,不能再以燃燒方式處理紡織廢棄物,推動「生產者責任」EPR計畫,歐盟補助業者處理廢紡的設備業,補助金額在五至七成間,而雄材大智自設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處理紡織廢棄物,剛好可以為這個全球難解的世紀汙染找到解決方案!
林正雄指出,廢紡織品的生產線從紗線、布料、邊角料到成衣不同階段的回收處理與纖維材質都非常複雜,之前有一家瑞典公司,嘗試從舊衣中的綿纖維分解成再生材料Circulose,雖然 ZARA跟H&M大廠皆是股東,但處理成本實在太高,公司去年倒閉了。此外,之前有人將紡廢製成SRF的固體燃燒棒,但這種方法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同時有戴奧辛等污染問題。
雄材大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紡織成衣邊角料、回收舊衣等紡織廢棄物做成射出粒子與建材原料再利用。製程先透過AI布料識別系統分類,如為純聚脂纖維布料,可回收做成rPET塑膠粒子,射出做成收納盒、眼鏡盒、文具、花盆等生活用品;有好幾家電子廠採用rPET做成IC、電子元件、螢幕等週邊包材托盤。
如識別分類屬於混紡類的布料,則加進回收不織布、尿布邊、護墊布邊製成的木芯粒,做成衣纖木粒子,整個製程原料100%來自紡織品。
在全球淨零減碳ESG的趨勢下,大廠對於低碳永續材料需求甚殷,從廢紡製成的衣纖木與原生PET材料相比,只有22%碳排放量,比從寶特瓶回收還要更減碳,寶特瓶回收,需要熱水清洗過程,衣纖木沒有這一段,在減碳的表現上更勝一籌。
雄材大智與Nike合作,將鞋子織布的邊角料做成rPET粒子做成太陽眼鏡框,樂高積木在展示空間的大型積木裝置藝術、IKEA以廢紡製成的容器、裝飾物等生活用品,除了環保、材質上還可看布料的花色,十分時尚有型。
林正雄形容,廢紡裡面的纖維就類似鋼筋,尿布、護墊像是水泥,做成的衣纖木的材質具有又剛又韌的特性,已經應用的場域,如歐德家具先在林口總部頂樓鋪設示範場域,迄今4年依然維持良好;花蓮潔西艾美萬豪酒店室外休憩區原本鋪設實木,因容易開裂,後來改用衣纖木,已經兩年多沒有開裂、蹺曲的情形發生。甚至在風大、鹽份高的海邊,深圳大梅莎沙灘的步道棧板,估計一個夏天大概有500萬人在上面踩踏,也屹立不搖兩三年了。
比較特別的是,臺灣麥當勞用員工的制服和捐贈舊衣做成建材,臺灣有三、四十家麥當勞分店採用衣纖木用在外牆、裝飾牆面和木棧板的建材上,是企業對於永續的具體行動承諾。
去年雄材大智有機會向中東歐羅馬尼亞政府環境部提案簡報,事後環境部長在臉書分享這項來自臺灣的永續技術,雙方並進一步互訪,簽定合作意向書,由於羅馬尼亞鄰近烏克蘭,在外交部居中協助下,未來也有機會協助參與烏克蘭的戰後重建。
林正雄表示,雄材大智連續兩年在日本、里斯本以及泰國參展皆有很好的回饋,在淨零城市展中也獲阿聯酋廠商的關注;雄材大智去年在苗栗設工廠,決定將以往請人代工拿回自己做,確保與國際大廠合作,產品線穩定與品質,希望在全球紡織廢棄物的處理上有來自臺灣貢獻的創新軟實力。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