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前進越南,還有10年好光景?(下)
發佈日期 2024.11.25
研發與自動化能量迅速提升

第二個看到的越南3.0趨勢,就是研發與自動化的能量迅速提升。

目前在越南已經有五座廠的來億,最受矚目的,就是愛迪達開發中心,進去不但得經過人臉辨識系統,還有自動屏蔽手機拍照功能。開發中心裡的800人,每年要為愛迪達開發出1,600款的鞋子,從一張客戶的設計稿開始,要做成3D模擬圖,不論是優化產品、節省成本,甚至提供創新的材料、建議等,就是要把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實體鞋子。
 
 
林昌永回憶,愛迪達當年推出的爆紅YEEZY BOOST系列,來億也參與製作,除了必須以獨立工廠製作,客戶要求要360度無死角攝影監控,同仁的手機必須一律寄放在外面,不能帶到工廠裡。「開會的時候,還要用黑色塑膠袋裝著新鞋款帶去會議室,就是不能讓未上市的鞋款外型流出去。」肩負品牌廠的開發重任,也必須保密到家。

尤其越南的環境進步得非常快,方怡仁指出,以前品牌廠常來臺灣、後來常去中國大陸,現在慢慢轉移到直接在越南設開發中心,這與品牌商較有意願常去越南出差有關係。「裡面有不少機密,你可以看到,現在要進去品牌廠在越南的開發中心,跟進去國安局一樣隱密,保護得非常好。」

專注新品研發,系統拚升級

全球最大粘扣帶製造商、台灣百和總經理鄭誠禕指出,越南是製鞋重鎮,不論是鞋材的輔料或主料,新產品研發都在越南。

「越南整個升級的速度還是很快,不論軟硬體,升級比我們想像的快速很多,呈現跳躍式成長。」他表示,即使集團在不同地方都有工廠,但面對客戶是一致的,「不論是導入整個集團最先進的、數字管理最完整的、系統建立最完整的,都在越南看得到。」

「以前我們認為,鞋子是勞力密集產業,現在已是科技產業、資本密集產業。」鍾德禮說,來億在研發自動化設備上投入很多,例如,鞋面料自動裁斷機,一台可節省十位操作人員、每月可節省六萬碼材料;電腦針車可取代近40%人力、提高生產效能;橡膠大底射出自動化,可節省五位操作人員。

遠東新在越南也有不少大型的投資案。遠東新創新研發中心資深經理謝璁毅表示,越南目前已經與多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能夠獲得關稅上的減免,因此各大品牌都持續關注。

遠東新目前在越南的產業結構完整,從酯粒、加工絲、染整、布料到成衣,能從頭到尾一條龍作業。「在越南投資的面積相對比較大,需要更多自動化。例如,貨物在工廠運送的時候,都是無人車走軌道的概念。」

「薪資每年都要調,你會受不了!就是必須要想辦法自動化、精進技術,例如,機械手臂噴膠,這些我們都在做了。」方怡仁解釋,大家都在想的是,建廠成本太大,如何就現有的人、現有的空間,來增加產能效率?「本來要兩次工變成一次,或是本來長度需要十公尺的生產線變成五公尺,所有的人都在想這個事。像是鞋子的底有分貼底與成型,能否不要貼,直接做出來就是底?」
 
品牌廠喊淨零,供應鏈備戰

第三個越南3.0趨勢,自然與當紅的ESG脫不了關係。

鄭誠禕觀察,臺灣過去40年慢慢累積,從品質管控走到ESG,現在越南也很強調ESG。當品牌廠紛紛喊出淨零碳排目標,供應鏈也必須積極備戰。

林昌永說,品牌廠相當重視ESG、人權等議題,例如,必須供餐給員工、也會不定期到廠約談員工,詳細了解工作環境。來億工廠屋頂上的太陽能板,一度還是全球最大的。

中傑投資超過266萬美元設置VOC廢棄排放設備,透過催化燃燒技術,有效降低碳排放。而百和在處理廢水問題上,平常就放著香檳杯,廢水處理完可以直接喝下去;目前,百和在越南的兩個廠,產生的廢水自行回收已高達60%,省下不少水費。

傳產臺商在越南走向3.0,不論是跟隨品牌商的腳步,或是本身與時俱進,都是大勢所趨。

回到越南街頭,隨處可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穩坐全球最大足球鞋製造商寶座、每五雙足球鞋就有一雙出自志強國際,以前曾擔任籃球教練、現任志強發言人的麥班達,是一位說著流利中文的美國人,長駐越南的生產基地。在他眼中,越南其實比臺北更國際化許多,畢竟,所有跨國公司在越南都有總部,各行各業都見得到。

他笑著說,最明顯是吃的,「如果去臺北吃義大利菜,可能是臺式口味,但在越南,就真的是義大利人開的餐廳。」越南讓他更有「家」的感覺。

企業複製在其他國家成功的生產與研發經驗到越南,如今,印度、印尼也逐漸成為品牌商、代工廠分散風險的選擇標的,蠢蠢欲動等著接棒越南的地位。

越南3.0還有幾年好光景?老闆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至少還有十年!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