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王國的華麗轉身 臺灣製鞋業的永續新機(上)
發佈日期 2024.03.20
電商推動鞋類銷售增長,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目前產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與環保挑戰,正積極轉型應對未來趨勢。

鞋子屬民生消費品,市場龐大,全球鞋類市場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多元產業,鞋類產品通常由皮革、紡織品和各種合成材料製成,包括鞋子、運動鞋、奢侈鞋類、運動鞋以及其他相關商品。

根據市調機構Statista調查顯示,預估2023年度全球鞋類市場消費達到美金4,450億元,成長幅度約10%,並預估2023年至2027年全球鞋類市場消費可呈現3.38%之成長率。在銷售通路方面,除了既有的實體店面通路,電商的興起亦改變了消費者購物習慣,預計至2027年鞋品的網路銷售年均複合成長率將達到8.3%。

全球鞋類生產恢復到疫情前水準

另根據葡萄牙鞋業製造商協會(APICCAPS)所發布的2023年「World Footwear Yearbook 2023」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鞋類生產增長了7.6%,達到239億雙,恢復到疫情前約每年生產230到240億雙之水準。過去10年間,鞋類製造基地主要集中於亞洲地區,占全球鞋類生產87%以上,每10雙鞋中就有近9雙在亞洲生產;中國大陸以54.6%的比例穩居全球最大鞋類生產國,與同在亞洲的印度、越南及印尼並列為全球前四大鞋類生產國。

在鞋類出口表現方面,疫情期間所導致的出口下滑,正逐漸恢復。2022年全球鞋類出口增幅9%,總數達152億雙。

亞洲為主要鞋類消費市場

就消費面而言,在人口增長和收入提升的推動下,2022年亞洲也是全球鞋類消費的最大市場,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53.2%),其次為北美的15.9%和歐洲的14.9%。而全球人均鞋類消費存在顯著差異,從非洲的每人1.4雙到北美的每人5.9雙不等。

以個別國家比較,中國大陸也是全球主要鞋類消費國,2022年在全球鞋類消費中的占比為17.9%。另一方面,美國的消費占比來到了12.7%,重新登上鞋類消費國排名的第二位,超越了印度。

全球製鞋版圖 臺廠扮演關鍵要角

回顧臺灣製鞋歷史,曾經為全球知名製鞋王國,80年代製鞋年產量曾經突破8億雙,從事外銷鞋廠達1,245家,外銷金額更高達30億美金,但卻在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的經濟發展使得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相對於其他亞洲地區,如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家等,使得臺灣的製鞋業變得不再具有競爭優勢,而促使許多製鞋廠商開始尋找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設立海外生產基地,反轉了原來的外銷盛況。

依據經濟部統計處工業生產調查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臺灣鞋業總產值約新臺幣25億9,638萬元;而目前臺灣鞋類營運中工廠家數共有388家,從業員工人數1萬1,461人;製造基地主要分布於臺灣中部地區289家(74.5%)、北部地區61家(15.7%)、南部地區38家(9.8%),製鞋廠商家數與從業人數已大不如前。

由於臺灣在塑膠製品和早期製造代工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其中代表性製鞋業者的包括寶成、豐泰、鈺齊等製造代工廠。這些企業以及與之合作的上游鞋材廠商,憑藉卓越的技術和整合能力,成功建立了強大的競爭優勢,而成為眾多國外知名品牌(如Nike、Aaidas、New Balance 等)的主要製造夥伴,在全球製鞋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辦全球6成以上製造。

雖然臺灣的鞋業以臺灣出口為主的經濟已不再占據顯著地位,但是其所累積的生產製造能量,隨著臺灣製鞋廠商的外移,已然在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建立了比其在臺灣最輝煌時期,規模更為龐大且更具有競爭力的製鞋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代中期,臺灣、香港、韓國和日本是亞洲市場四大鞋類出口地區,於1971年在臺灣發起了第一屆國際橡膠鞋製造商會議,成立國際製鞋聯盟(Con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Footwear Association,簡稱CIFA),而臺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即為4個創始成員鞋業協會之一。該聯盟每年皆會召開國際鞋業會議(InternationalFootwear Conference),為全球鞋業及相關行業搭建交流平臺,讓會員之間交流商業訊息,探討業務合作的可能性,並從中尋找機會促進鞋業領域的技術合作。

臺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簡稱製鞋公會,以下同)理事長吳坤正表示,「製鞋產業可能在臺灣算是比較小,但我們在國際舞臺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