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於推動氣候談判扮演關鍵角色,經常受邀擔任共同協調代表
發佈日期 2021.12.16

新加坡聯合早報專題報導,星國是「巴黎協定」第六條談判工作的共同協調代表之一,與各國磋商建立全球碳市場的實施細則,解決自2015年以來各方分歧最大的議題。全球碳市場的建立,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購買他國的碳信用額來實現部分氣候目標。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首席談判代表張俊興表示,在多邊氣候變遷談判進程中,新加坡經常受邀擔任共同協調代表,角色雖小卻非常關鍵。

張俊興指出,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下,每個國家隸屬至少一個締約方團體。新加坡是「小島國聯盟」(AOSIS)以及「77國集團和中國」(G77 & China)的成員國之一。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正式開始前一周,新加坡先已與這兩個締約方團體進行「會前磋商」(pre-sessionals),在130多個發展中國家之間制定共同立場,再與附屬機構的所有締約方展開為期一周的談判。若達成協議,紙本將提呈主辦方,由「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正式通過;若未達成協議,主辦方將召開非正式磋商,分成小組繼續尋求共識。

張俊興以「巴黎協定」第六條談判過程為例說明,由於之前提呈的方案相當二元化,過了第一周仍無法達成協議。英國主辦方決定召開部長級談判,並邀請星國永續部長傅海燕與挪威部長協助推動談判,當發現日本的提案獲得一些支援,我們開始與各締約方團體進行公平且透明的諮詢,從中獲得回饋,以此推進談判和取得共識,最終打破僵局。

儘管有一些批評指出本年的談判結果力度不足,張俊興表示,本年首次在談判文本中明確提及煤炭和化石燃料補貼,已是重大突破。下屆大會COP27明年將在埃及舉行,埃及主辦方只剩不到11個月時間,在格拉斯哥的基礎上提出另一個具有意義的談判結果,這將是一項艱巨任務,由於新冠疫情還未結束,加上Omicron變種病毒的出現,為明年的大會增添許多未知。

新冠疫情提高談判工作的難度,儘管遠端會議能讓各國代表在不出國的情況下參與磋商,但各國代表仍需克服時差以及如何建立信任等問題,為清楚瞭解各方立場和訴求,由新加坡永續部、貿工部、國家環境局、總檢察署和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等機構組成的代表團,花了大半年時間,與近200個締約國代表展開遠端磋商,透過線上會議嘗試瞭解彼此的立場和建立信任。

此外,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拉鋸戰亦充滿戲劇性,若一言不合甚至會揚言退出,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由於大會決策過程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而非投票制,最終方案必須獲得所有國家同意才會通過。每個國家的利益和國情各異,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優先考量也大不相同。氣候變遷對所有國家都是非常棘手的難題,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應對氣候變遷,只有當每個國家的意見獲得聆聽和考慮,且最終方案使各國獲益並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達成妥協。

新加坡長期致力於推動全球氣候行動,在國際氣候變遷談判中扮演「誠實仲介」(honest broker)的角色,中立地帶領各方在艱難議題上取得共識。儘管星國的碳排放量僅占全球總量的0.11%,但承受氣候變遷的衝擊卻不成比例。張俊興指出,作為再生能源有限的小型城市國家,唯一的解決途徑是持續宣導以多邊規則為基礎的方式來因應氣候變遷。星國言行一致,對他國不具威脅,也沒有任何「隱藏動機」(hidden agenda),因此深受各方信賴。每當星國推出新的氣候因應計畫,都會與鄰國分享經驗,協助鄰國從中借鑒。新加坡也是東南亞首個實施碳稅,以及提呈加強版國家自定貢獻預案(NDC)和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LEDS)的國家之一,是該區域內公認的氣候行動催化劑。第13次參與COP的新加坡貿工部氣候變化國際組司長戈文達沙美亦表示,信任和善意是談判中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