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印尼、寮國及越南對自然氣候風險具有高度負面影響
發佈日期 2022.10.14
依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今年10月3日在新加坡發布的報告顯示,柬埔寨、印尼、寮國及越南在自然氣候風險方面,具高度負面影響,而菲律賓則是非常負面影響。此外,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實際氣候風險為“中度負面”,對汶萊和緬甸則沒有評估。

儘管東南亞地區的自然氣候風險很大,但穆迪表示,東協大多數經濟體近期面臨的碳轉型風險則為中間至低度。報告稱,東協國家在制定氣候政策與採取行動方面取得一些進展,預計脫碳政策將緩慢實施。以柬埔寨為例,該報告指出,柬國的目標是到2050年太陽能、水力、生質能與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占發電量的35%。

穆迪表示,東協國家目前的能源組合仍依賴煤炭、天然氣及水力發電,例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與越南以煤炭及天然氣為主,而柬埔寨與寮國則主要依賴水力發電及煤炭。

報告稱,以天然氣為導向的經濟體,無論是出口商還是消費者,都比煤炭生產商更有優勢,例如馬來西亞—東協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以及新加坡和泰國。相較之下,柬埔寨與寮國擁有巨大的水力發電能力,可以出口到泰國與越南等鄰國。

穆迪對東協區域碳市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並表示,東協開創多邊區域協調的先例,特別是在銀行、金融市場、跨境支付與區域電力貿易領域等,穆迪期望東協能促進區域碳市場發展。

該報告警告稱,在碳定價與交易方面的區域合作相對未經檢驗且仍處於起步階段,東協國家仍處於構建各自碳定價機制的早期階段。有關出口市場徵收碳關稅一節,尤其是歐盟,可能會增加大宗商品的總成本,特別是棕櫚油及鋼鐵,從而損害東協的出口,以至對該區域受影響的出口商造成負面衝擊。但東協國家間的合作,初步看來可減輕東協貿易夥伴徵收碳稅的潛在影響。報告發現,東協永續金融市場比新興碳市場更加發達,因為東協金融機構正在引領區域整合,以降低碳轉型風險。

根據穆迪 ESG Solutions(專注於環境、社會與治理氣候風險等相關議題之公司)之數據,東協永續金融市場幾乎翻倍成長,從2019年估計值58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08億美元。穆迪表示,預計東協增長趨勢將保持強勁,因為分類學為永續投資提供指導,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已經推出自己的綠色分類系統。此外,東協部分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已經發行外幣與本國幣的綠色債券。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