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多元化
相比去風險化,這方式較為彈性。在這思維下,企業或國家不會過度關注地緣政治聯盟,而是專注和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供應鏈,分散斷鏈風險。受到美國的經濟圍堵,中國大陸正致力打造供應鏈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強化與南方國家的貿易。《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日前共計50多位非洲國家高層赴北京參加三年一度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會中,習近平承諾未來三年將提供非洲國家3,600億元人民幣(約500億美元)的金融支持,包括貸款、援助和擴大中企赴非投資。
有專家分析,北京此舉是希望利用其作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的主導地位,來和對方達成更多的礦物交易和出口機會,以提振中國大陸當前低迷的經濟,同時也避開如美國等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然而,就非洲各國而言,他們更希望北京能解決貿易失衡問題,這種失衡使得中國大陸能夠消費該地區的鐵礦和石油等原物料,同時出口製成品,從而削弱國內生產,據統計,中國大陸對非洲的貿易順差已達約640億美元。雖然美國近年積極參與非洲事務,但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中國大陸更被視為協助其工業化的重要夥伴。
面對如此轉變,《新蘇黎世報》分析,未來全球的貿易型態將會受到兩大因素影響。首先是各國的「產業政策」,如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中國大陸的《中國大陸製造2025》和歐洲的「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然而,部份人士認為,大規模的補貼可能會迫使缺乏同等條件的企業退出市場,尤其是在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此外,這些補貼也會導致生產區域化加劇、生產力下降以及提高各國的進口集中度,對少數供應商的依賴增加,從而提升供應鏈風險。
其次,就是「地緣政治」,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示,地緣政治危機可能會使他國對一國實施經濟制裁,此時全球供應鏈勢必會進行重整,而這也會為企業帶來衝擊。不過,《新蘇黎世報》認為,由於這兩種因素都伴隨著高昂的經濟成本,因此只要沒有重大的地緣政治衝突,在針對高戰略性的產品上採取逐步脫鉤,會比進行根本性的貿易重組更為可取。
可即便如此,亞洲仍是全球貿易轉移的中心。《彭博社》(Bloomberg)指出,亞洲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一體化的貿易地區,僅次於歐盟。跨境製造業的快速成長推動了亞洲區域貿易整合,尤其是中國大陸與東協間日益加深的經濟互賴。
在2023年,東協佔中國大陸的貿易總額從2010年的10%上升到15%,而中國大陸在東協貿易總額的占比也從2010年的12%上升到2023年的20%。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生效後,更是進一步整合亞太地區15個經濟體的經貿鏈結。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和中國大陸在2017年至2023年間的貿易額不斷下降,但東協卻成為了兩大經濟體間的「連結者」。在此期間,東協從中國大陸的進口激增,而東協的出口也越來越多流向美國。以越南為例,該國自中國大陸的進口額增加了500億美元,而對美國的出口增加了600億美元。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也能看到類似的趨勢。由此可見,東協在全球貿易的地位正日益攀升。
雖然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仍有待觀察,但部份人士認為,無論如何亞洲仍是全球供應鏈的重鎮,因為該地區占全球的貿易、中產階級、製造業附加價值和GDP成長約一半以上。即使歐、美等大國相繼推出產業政策,但短期內依舊難以動搖亞洲在全球貿易的地位。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