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印度 臺商適應能力成立足關鍵
發佈日期 2023.05.03
印度經濟強勢崛起、人口紅利爆發,加上全球產業供應鏈重整,近年來成為投資熱點,不過印度有多元宗教、文化、語文與風土民情,適應能力成為外來廠商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

印度經濟規模去年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人口今年4月中旬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一,印度著眼於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中央及地方政府各自推出優惠措施,吸引外商投資。

然而,印度全國沒有統一的語言,種姓制度帶來的階級觀念導致員工管理不易,文化和習俗與臺商熟悉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截然不同,臺灣廠商的適應能力成為能否在印度站穩腳跟的關鍵。

在印度眾多工業重鎮中,不能忽略的是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首府清奈(Chennai),這裏有「印度底特律」之稱。

清奈臺灣商會會長李哲瑜表示,印度未來將是舉足輕重之地,有意前來的臺商必須瞭解印度的文化,把它與公司原有的制度交叉融合,運作才會順暢。

李哲瑜也在中國大陸及越南經營工廠,進軍印度一年多。他認為,公司宜多使用印度幹部,提早招聘、選好種子送去臺灣或其他基地培訓,培訓完畢後送回印度導入運作。

李哲瑜說:「雖然這意味著在設廠前就要提早籌備,但這可有效降低工廠試運行的時間。」

在大型企業投資印度之際,中小企業是否適合到印度發展,李哲瑜認為,這要看客戶未來銷售點在哪裏,若未來銷售點是在美國或日本,或是公司看好印度內需市場,則是非來不可。

一家為臺廠蘋果供應鏈提供自動化設備的中資印度分公司副總經理、緬甸華僑馮懷福說,工廠轉移到清奈的過程遇到不少挑戰,不能以臺灣的觀念來想像印度人的行事風格,「印度有主場優勢,我們要入鄉隨俗」。

馮懷福指出,印度的中央與地方法規繁多,有時未必一致,因此要多加溝通;另外,印度員工好勝心強,有時只有3分把握卻會給出10分的承諾,因此作為主管必須隨時追蹤、掌控工作進度。

他說,就清奈而言,雖然基礎建設和5年前相比已改善許多,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電力供應為例,政府雖努力確保主要供應鏈與工廠供應穩定,但次要工廠大多得自己準備發電機,應付停電的情況。

馮懷福說,印度現階段除了人工便宜外,其他成本仍然較高,電子產業供應鏈也尚未成熟,唯有整合上下游供應鏈、加強員工訓練,才能滿足客戶的交貨期限要求,並逐步提高利潤。

是否建議年輕人外派印度?已有18年外派經驗的馮懷福說,就清奈而言,當地民眾對外國人友善,安全沒有問題,年輕人可以來印度看看,挑戰自己、實現夢想。

傳典工程副總經理鍾宏駿觀察,許多廠商基於地緣政治變化及終端客戶要求而移轉生產陣地,目前看來機會較大的是越南、泰國、印尼與印度,而印度面臨的挑戰最大。

他補充,雖然如此,這波印度潮仍是難以阻擋,電子、鞋、工具機、紡織等產業正陸續從中國大陸或越南移到印度,臺商對印度的詢問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增加,最近就有大約20家臺灣廠商跟著製鞋大廠前來印度,並已簽下投資意向書。

外貿協會駐清奈辦事處主任施育龍也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產業前進印度,如原材料、精密加工產品、精密零組件、機械零組件等,臺灣人的適應力調整能力不輸任何人。施育龍形容,某些市場像是口和底一樣寬的啤酒杯,見口即見底,而印度就像是個紅酒杯,瓶口雖小但內部商機寬闊,雖然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耕耘,但未來絕對是臺商發展的基地。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