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紡織王國」綠色逆襲!循環紡織創新技術背後還有哪些挑戰?(下)
發佈日期 2025.03.11
什麼才是理想的舊衣回收路徑?單一材質生產是「資源化」關鍵

在全球循環紡織創新技術領域,臺灣無疑是領頭羊,然而,在推動舊衣去化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李若華坦言,目前舊衣回收可分為「資源化」與「能源化」兩種路徑,舊衣的理想處理路徑應是,再使用、再利用、降級使用,最後才是能源化,「當資源化做完,最後真的不能再利用了,最終的處置才是能源化。」

所謂資源化,是指將舊衣透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分解,重新回到紡織工廠,成為可利用資源,然而在資源化回收管道仍不夠暢通、混紡織品難以分解的情況下,許多舊衣就直接成了SRF(固體回收燃料)的原料。李若華強調,「短期內,舊衣會以能源化為主要處理方式,但長期目標仍是資源化,讓舊衣真正回歸紡織產業鏈。」

而為了解決廢棄紡織品的回收難題,以利紡織業者回收再利用,目前臺灣也推動生產單一材質的紡織品。不過陳國欽強調,市面上紡織品材質多元,許多消費者也缺乏辨識材質的能力,若從設計與製造端就先做到生產單一材質的產品,便能讓消費者有更永續的選擇。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年也開放「特定單一材質成分95%以上人造纖維製之紡織下腳料及舊紡織品」進口,允許企業進口廢料再利用,解決臺灣可再利用的下腳料不足的問題。

智能回收箱突破回收限制 循環紡織之路有賴產官學合作

對於混紡纖維,李若華解釋,臺灣已經研發出分離不同纖維的新技術,例如將聚酯纖維與棉分離的T/C混紡織物高效分離資源化技術,能有效回收聚酯纖維作為再生材質,但礙於技術成本過高,且缺乏合適的示範場域,目前未能普及。

而以往舊衣回收分類仰賴人工進行,成本高、效率差,為提升舊衣回收的效率,興采攜手擅長永續科技研發的MINIWIZ小智研發,利用回收聚酯纖維與塑料打造「REFIT 智能衣物回收箱」,透過智能技術,自動辨識布料材質。民眾只要將布料放在感應區,回收箱便能立即判斷是否為100%聚酯纖維,並將其回收再利用。

陳國欽也看準喜愛戶外運動的族群,有更高的永續意識,因此鎖定臺灣各大馬拉松賽事,將智能回收箱搬到現場,鼓勵跑者將不穿的跑衣帶來回收。陳國欽表示,「興采只是開第一槍,我們希望能夠做一個示範單位,讓大家來看實際的回收情況。」未來更計劃將這套辨識技術擴大成軌道式輸送帶,提高回收效率。

臺灣擁有世界級的頂尖技術與前瞻觀念,然而,實現紡織的封閉式循環,不僅需要企業端的努力,更仰賴產官學研的緊密合作。陳國欽強調,除了研發單位要提供創新的回收路徑,學校鼓勵相關科系學生了解循環紡織,政府也應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李若華則認為,除了技術與資金挹注,紡織業與回收商也能串聯,讓更多業者投入,共同建立更具組織性與便利性的回收示範場域。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