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上漲的物價除對民眾生計造成影響,也令經濟學家同感擔憂。德國經濟專家Monika Schnitzer警告,持續的通貨膨脹浪潮恐導致德國經濟出現巨大的不確定性。
Schnitzer教授是德國聯邦政府最倚重之「經濟專家委員會」五位總體經濟顧問之一,伊對於高通膨及預期歐洲央行(ECB)將棄守廉價貨幣政策等尤表憂心。伊於日前在Ludwig-Erhard-Forum論壇會議上表示,能源價格上漲、進口價格變貴,以及對個別市場依賴度的必要減少,將導致整體成本上升。
此外,壓力大的公司可能面臨員工要求調高工資。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指出,如果每個人都認為通膨會逐漸惡化,那麼經濟將呈現嚴重不穩定,此時即需要歐洲央行出面調節。今年3月份歐元區平均通膨率升至7.4%;歐洲央行上周宣布利率維持0%不變。
德國工業總會(BDI)理事長Siegfried Russwurm透露,迄今為止,德國能源轉型計劃是建立在利用來自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基礎上,因此是在完全不同的框架條件下訂定。如果能源成本急劇增加,德國政府須重新思考如何減免能源稅與其他賦稅。德國無法承擔非永續經營的代價,即使是以氫能為基礎的經濟也須面臨國際競爭。
BDI理事長Russwurm也同時警告,勿對德國貿易夥伴設定過高標準;德國作為出口大國,很難僅與自由民主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渠批評,德國甚至無法與加拿大達成貿易協定。德國與歐洲對創新作為貿易潛在良機的關注太少,唯有在市場上迅速推出創新,才能吸引買家青睞。
另一方面,德國財長Christian Lindner(FDP自民黨)則呼籲,德國經濟應謀求更廣泛之國際定位,減少對中國的集中程度。尤其是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在烏克蘭戰爭期間變得異常明顯。而所有人也清楚:德國作為出口大國,與中國過度緊密的雙邊關係也並不健康。
L財長主張,德國在技術上重新定位的時代來臨,應以多樣化方式融入世界。渠對減少德國在中國之參與不表贊成,但支持德國在美國、加拿大、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及東協(Asean)尋求更多經貿機會。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