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雞肋的台灣福祉衡量指標
本系列中,多次提及要以「福祉提升」取代「經濟成長」,亦論及OECD在2011年提出的美好生活指數。事實上,主計處自2013年起便仿效OECD編撰國民幸福指數。然而每次評比公布時,均引發政府自我吹捧的質疑。且立法院於2016年11月通過預算法第28條修正案,以「我國獨創之國民幸福指數並非完全依據OECD美好生活指數之指標內涵,而另創在地指標以呈現我國國情的福祉變化,又兼有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實難作為籌編政府概算之明確依據。」為由,刪除條文中與國民幸福指數有關規定後,主計處則改以「福祉衡量指標」取代之。
目前福祉指標共43項指標,包括房價所得比、每人居住坪數、相對貧窮率、青年失業率、投票率、健康平均餘命、食物中毒患者比率、工時過長比率等,與環境有關者,僅有全國PM2.5濃度年平均值與都市計畫區現況人口每人享有已闢建公園綠地面積。
而臺灣現行的「福祉衡量指標」,與國際上積極推動「重新定義和採用衡量社會進步、人類福祉的新方法」有三大落差。首先,其指標對於環境面向涵蓋不足,僅有空污與綠地。再者,許多指標項目已不合時宜,如食物衛生、食品中毒等,乃是當時編撰國民幸福指數時,因應食安議題自行納入的指標。最後則是缺乏比較基準,難以判定臺灣進步水準。且自2017年以來,福祉指標公布方式僅有一份Excel表,更新時亦未發表新聞稿,實則已喪失社會對話功能,遑論回饋至預算編列。
現行主計處編列的各項指標中,與國際超越GDP的推動上,結合度較高的為人類發展指數。主計處會在聯合國發表人類發展報告後,依據其方法計算臺灣最新的HDI,並進行國際排名。台灣在HDI的最新自行評比可名列19名,排名甚至高過日韓一名。然而,最新的人類發展報告中建立了「地球壓力校正HDI」(Planetary Pressure-Adjusted HDI,PHDI),在傳統HDI項目外,考量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人均物質足跡。
考量此兩項指標後,原排名首位的瑞士便降至第八位,而在HDI上原本並列的日韓,在考量環境衝擊後,日本則上升至第11名,南韓則下滑至23名。但主計處似未掌握到此最新趨勢同步估算臺灣的PHDI。但依據臺灣人均排放量與南韓相仿,估算臺灣的PHDI應也會呈現排名下滑趨勢。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