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人 一文搞懂「公正轉型」是什麼?(上)
發佈日期 2023.07.03
公正轉型「不遺漏任何人」的標語,近來在淨零轉型十二項戰略溝通中被反覆提及,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這個名詞跟「淨零排放」一樣,仍是相對模糊、一知半解的概念。到底「誰」可能在轉型過程中被拋棄落下?該如何做到「公正」?

鑑別轉型下「不平等」的衝擊

公正轉型的核心精神是在轉型過程盡量不要造成「新的不平等」,當然體制中「既有的不平等」也要重視與處理。所以第一步很重要的是鑑別出「受衝擊的對象」是誰?轉型過程中有誰得利、有誰受害?例如運具電動化的過程,對電動車產業業者是一大福音,但是對燃油汽機車司機、維修技術人員與車行卻是首當其衝。

對象識別出來後,第二步需要知道「衝擊會有多大」?衝擊隨時在發生,我們必須透過社會科學研究更具體說清楚衝擊的影響是什麼。例如「有多少人」受到衝擊?可能會有多少人被裁員或失去工作?產業規模是會繼續擴張還是縮小呢?透過調查研究、模型的推估,可以讓我們至少有個比較清楚的圖像與基礎的情境可以掌握。

第三步則是「配套措施」,衝擊之後我們要怎麼做?透過社會科學我們首要任務是想像一些「比較好」的做法,而這做法有很多種可能、很多面向需要細緻討論,幫助我們思考解決問題較好的方法。例如公民參與機制、經濟投資或補償、或教育輔導轉介等(請參考下圖)。

公正轉型熱點一 高碳排產業下勞工的權益

在為了減碳而戒除化石燃料的淨零轉型過程中,需要特別留意那些「高碳排產業」下可能權益受到衝擊或剝奪的勞工族群,他們是公正轉型需優先關照的重點對象。我們可以來盤點看看,目前臺灣主要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害關係產業包括運輸業(如燃油汽機車車行、個人戶),發電產業(如台電公司)以及本身製程牽涉到化石燃料利用產業的如塑膠、石化、鋼鐵、水泥業等等。

而在臺灣脈絡下,這幾個產業可聚焦幾間大公司去看,例如台塑、中鋼、中油、台泥等等。光是台塑跟中鋼兩間公司的排碳加起來就佔了臺灣近30%的排碳,可想而知他們面對的挑戰也特別艱鉅。也許有些高排碳產業像中鋼、中油隸屬國營事業,在配合國家政策下,還能指揮得動,也較願意去做調整與預防可能對勞工的衝擊;但對於其他民營企業如台塑等,他們有何對策與因應措施,我們都還不清楚,企業本身也可能還在摸索。這部分還要針對各產業的特性與結構,進行更多細緻的研究來了解如何為勞工們建置社會安全網。
 
公正轉型熱點二 建置再生能源引起的土地競合

臺灣有另一個同樣艱難的挑戰,是能源結構要從依賴化石燃料改為再生能源時遇到的困境。我們不要火力發電要改用再生能源,但是再生能源如何取得,又是一個高度挑戰的故事。

再生能源的優點是分散式的能源結構,但它同時對空間需求極大,衍生的土地利用衝突也相對巨大。更何況臺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國家,土地的競合就比起其他國家激烈得多。若是美國,把光電都丟到沙漠裡去就好了,可是這對沙漠生態系也會有衝擊啊?但是說真的,關心沙漠的人卻不是那麼多。而在臺灣,當需要用到農林漁牧業的土地來設置再生能源,這引起的爭議就非常大。

譬如說最近七股光電板的爭議又延燒起來,曾去簡單考察,你會發現其實爭議不在技術問題,而是「光電板要放在哪裡」,這完全就是「社會面」的問題。由於地主把土地租給光電商,本來「承租土地的養殖戶」被迫離開,其工作權也受到衝擊與影響。除此之外,從環境面而言,整個地景因為光電的進駐也變得破碎,那麼對當地居民而言究竟是受益或受害?這些衝擊都需要非常多層面的考量。

除了「風光」已經反映上述土地需求的衝突,另一個還未浮出檯面的是地熱發電。因為大部分地熱資源位在原住民傳統領域,目前只有三、四個小型案場。未來政策若要推行數十個案場,這些必要的能源設施進駐並改變當地地景,政府是否能說服當地居民接受這樣的轉變?是否會引起和殖民主義與原民主體立場的衝突?這都是需要留意的(請參考下圖)。
 
公正轉型重要工作與聚焦面向圖。上圖整理自本訪談;下圖引用自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
圖片來源:臺灣永續棧提供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