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大洗牌,亞洲新鏈躍升全球焦點
發佈日期 2024.03.28
近年來,受到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以及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導致供應鏈中斷,也進一步促使企業開始重新評估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全球供應鏈在當前局勢下也開始轉變,從原先的全球供應鏈轉變成區域及在地化,尤其亞洲地區的供應鏈已經開始進行調整,不僅持續蓬勃發展且變得更有韌性,也成為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各國企業為了加快供應鏈多元化步伐,開始朝向多鏈分散式供應鏈發展;開始著手進行或計畫採取供應鏈多元化策略,以重新建立企業整體營運模式,加強其對整體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根據《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儘管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和離岸外包(offshoring)已成當前重要的經濟趨勢,但全球化供應鏈的現象仍舊持續擴張。事實上,貿易脫鉤,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 仍舊屬於中美貿易連結的弱化。 以一國對中間品(Intermediate Goods,IG)進口份額來衡量,中國大陸對美國進口份額從2018年的18.5%下降到2022年的14.1%,直至2023年上半年已降至11.4%。然而中國大陸對德國中間品進口總額則從11.1%增加到15.9%;英國則從10.3%增加至15.1%。

以目前局勢來看,中國大陸似乎開始逐漸被世界脫鉤,然而《韓禮士基金會》最新數據發現,目前真正與其開始脫鉤的似乎只有美日兩國。中國大陸對美國中間品進口份額從2018年的18.5%下降至2022年的14.1%;同期,對日本也有所下降,從26.5%降至24%。此外,日本還在去年3月宣佈對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新規定雖未指明針對中國大陸,而是限制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160個國家,但中國大陸佔其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規模的三成左右,佔比最高。這樣的轉變,不僅是為了在技術貿易控制措施能與美國相一致,更反映出日本對於「去風險」的承諾與決心,雖然當前中國大陸仍舊是亞洲工廠的中心,但是面對近期亞太地區中間品貿易的多變,加上受到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格局影響,少數亞洲經濟體開始成為亞太地區中間品貿易增長的熱點,特別是越南和印尼,兩國年度的中間品出口量已達兩位數的增長。近期,更是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尋找其他亞洲經濟體,加速拓展中間品貿易投資地。

為了保持供應鏈的韌性,並尋求更具韌性的戰略計畫,目前供應鏈的局勢已經從原先的「中國大陸+1」轉變成了「平行供應鏈」的概念,也就是除了持續投資中國大陸,還要有更多的備胎投資國包括印度、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等等。讓不同的經濟體能夠在全球供應鏈不斷變化的局面下,也能夠有多樣性的應對戰略計畫。這些亞洲國家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外國企業的投資,以促進貿易關係,例如,印度和越南透過其豐富的勞動力、戰略地理位置以及貿易協定提供有利的投資環境;澳洲則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技術,馬來西亞在電子製造業擁有相對優勢。

雖然受到美中緊張局勢加劇,加上多重不可預期的外部影響,這些因素都將迫使跨國企業優先考慮企業整體供應鏈韌性,重新定位供應鏈與其多元性。而西方國家為了復甦國內經濟,也將繼續推動相關產業政策來促進企業回流的意願。

未來亞洲供應鏈的格局勢必會繼續變動,因此這些新興的亞洲經濟體在應對全球供應鏈不斷變化的局面下,不應該只有一種戰略計畫。除了適應多變的市場動態外,更應利用其獨特優勢促進貿易關係,才能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環境中,抓住新的機遇,獲得重大的經濟收益。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