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廠營運陷谷底 規格化、大宗化紡品挑戰多
發佈日期 2025.03.10
在中國大陸產品競價、國內缺工、電價調漲以及原物料上漲的壓力下,生產規格化、大宗化紡品比例較高的化纖廠,臺灣面臨近十年以來營運最大挑戰,近年來,包括棉紗廠南紡台南化纖廠、染整加工廠南染桃園廠、加工絲廠聯發紡竹北廠、紡紗廠大東中壢廠、宜進台南廠陸續宣布停產,廠區轉為出租或進行資產開發。

不過,在化纖產業景氣陷谷底,紡纖業者指出,與全球品牌連結較深,或產品有特殊性、客製化的紡纖廠,在這波產業環境變動中受的影響較小。

南染營項之一的染整加工業務,因近年經營環境變遷,勞工及環保法令趨嚴,人力聘僱不易,原物料及能源費用持續上漲,同時因內銷市場不斷萎縮,造成染整加工獲利急速下降,因此,南染已退出染整業,並轉型為不動產租賃業務。

在中國大陸產能傾銷,全球聚酯產能過剩,需求持續低迷,產銷嚴重失衡,南紡董事會在2024年8月宣布,在面臨供應鏈外移、區域貿易障礙加劇與未來前景不明朗等整體考量下,暫停台南化纖廠直紡線設備產能。

大東中壢廠原為紡紗廠,受到訂單減少,已不符合經營規模,為減少損失,決定全面停止生產,並將紡紗事業移往越南。

加工絲廠宜進為減少虧損,停止加工絲部門台南廠的生產作業,並出售台南廠後,宜進不再自己生產紡纖產品,積極投入房地產開發,及資產出租業務。

聯發紡則是在2025年2月發布重訊公告,因國內化纖相關產業持續外移,加上各項製造成本持續上漲,致使臺灣本業經營日趨困難,無法實現獲利目標,董事會決議停止竹北廠生產,並將竹北廠全區出租。

化纖廠新纖、力麗表示,中國大陸紡品傾銷對營運確有影響,但因主要紡品的客戶是以全球品牌廠為主,加上近幾年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朝3C電子級、電動車用、半導體等特殊紡品生產,因此,近一年來產能雖略有縮減,但獲利能力反而提升。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