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供應鏈發展趨勢與臺灣的因應對(二)
發佈日期 2021.12.01
歐盟於2020年提出「開放性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政策,並於今年5月5日公布《歐盟的戰略依賴與能力》報告[3],針對關鍵原材料、醫藥原料、鋰電池、氫能、半導體、雲和邊緣計算等六大領域進行深入盤查,從而進一步瞭解戰略依賴的起源及其影響,並提出相應措施以解決歐盟戰略依賴的問題。歐盟希望能夠與亞太國家建立穩定的韌性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其中開放、永續等都是歐盟的關切重點,歐盟會思考不同供應鏈的合作風險,從中找出合適的合作方式,並希望所有供應鏈相關業者都能夠符合歐盟對於社會與環境的標準。
 
亞太國家中以日本最為積極,不僅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緊急經濟對策」,提供資金協助日商返回日本或遷移至東協國家與印度;也與東協研擬「東協-日本經濟韌性行動計畫」(ASEAN-JAPAN Economic Resilience Action Plan),以強化經濟韌性、維持東協及日本緊密的經貿連結為主軸,希望能藉此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此外,為降低依賴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風險,並達成印太地區(Indo-Pacific region)供應鏈多元化目標,日本發表之「供應鏈韌性倡議」(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 SCRI)亦獲得印度及澳大利亞支持。三國同時呼籲理念相近的國家應共同參加此倡議。
 
臺灣建構韌性供應鏈的策略
 
就臺灣而言,面對全球國際經貿環境快速變化,以及國際供應鏈風險攀升,身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一環,臺灣可以扮演全球企業在打造安全、韌性、信賴供應鏈時的重要夥伴,協助全球企業不受斷供、斷鏈威脅,滿足對生產安全的需求。
 
要確保跨國企業在臺灣下單生產沒有斷貨風險,臺灣首要是提高國內生產的能力與韌性,而這包括幾個重要的策略作法:
 
一是提高本土供應的自主性,透過在地投資或是吸引外人投資彌補產業及供應鏈缺口,以及增加國內生產的備載能量。
 
二是企業透過海外據點產能調配與營運模式調整,以及提升本身的5R能力,即耐受能力(Robustness)、備載能力(Redundancy)、彈性調適能力(Resourcefulness)、即時回應能力(Response)、恢復力(Recovery)[4],來應對突發的意外事件。
 
三是完善基礎建設,加速法規、制度國際接軌,包括解決五缺的問題,優化投資環境;建立ICT、5G、機械等各類產品的資訊安全認證體系和監測系統,與國際接軌,確保臺灣生產的產品滿足國際對資訊安全的要求,如符合美國乾淨網絡的要求而能夠支援美國O-RAN發展;確保臺灣自身的能源安全及充裕的綠能供應,推動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智慧電網、儲能設備等。
 
四是透過國際合作,多元化供應來源。在臺灣資源及產能有限下,應善用周邊國家的供應能量,以臺灣為中心,重塑東亞地區生產網路與鏈結,確保重要工業生產原料和零組件的第二生產基地或供貨來源。
 
最後則是釐定韌性供應鏈下的產業發展政策,特別是針對攸關全球下一世代產業變革及可能翻轉臺灣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如半導體、5G及電動車等。全球供應鏈發生劇大變革,提供臺灣一個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再擘劃的機會。對臺灣已具高度競爭力的半導體而言,在各國施政與地緣政治對半導體產業干預增加下,我國企業被迫擴大海外布局以滿足國際客戶對供應鏈韌性之期待,此舉不僅將影響上下游業者布局,也將重塑臺灣與各國半導體競合關係。政府實有必要通盤考量半導體未來在產業結構應扮演角色,透過政策資源因勢利導,使半導體成為有助於臺灣創新應用產業發展之活化劑。而在5G、電動車方面,全球雖深具產業發展潛力,但臺灣業者在此等領域的全球參與深度普遍不足,關鍵零組件掌握度不夠,廠商多各自努力,整體產業發展走向仍不夠明確。基於此,政府必須明確發展方向,慎選深耕領域,集中資源來強化優勢,才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中掌握關鍵一環。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