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低迷 有助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下)
發佈日期 2025.01.03
中國大陸反制,軟硬兼施

儘管中國大陸面臨經濟困境,但北京仍有能力來因應美國的重組全球供應鏈戰略,如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外交事務》分析,中國大陸央行可能透過讓人民幣貶值,進一步壓低中國大陸的出口價格,從而保持出口競爭力。倘若中國大陸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可能也會降低美國及其夥伴新建供應鏈來取代中國大陸的誘因。雖然人民幣貶值,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資本外流,但對北京而言,這是短期內既能應對美國關稅,又能保護中國大陸製造業的權宜之計。

除了貨幣干預外,中國大陸也可能利用部份國家對川普貿易政策的不滿,來分化美國和盟友的關係。儘管這些國家正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的措施,但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未來可能會導致美國和他國產生外交嫌隙。《政客》(Politico)指出,川普近日向歐盟發出新的貿易戰威脅,敦促歐洲各國購買更多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否則將面臨一系列關稅。歐盟執委會回應,歐盟和美國經濟深度融合,貿易和投資總體平衡。同時,歐盟也準備好和川普協商如何進一步加強雙方未來的合作。歐盟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美國大選後曾表示,歐盟可能會增加購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不過,歐盟駐美大使 Jovita Neliupšienė也曾提到,如果川普對歐盟進行關稅威脅,歐盟將會反制。實際上,自俄烏戰爭後,歐盟就已制定反經濟脅迫工具,來強化歐盟的貿易防衛;並授權歐盟執委會透過關稅或其他懲罰性措施,來反制外國的經濟威脅。雖然歐盟一直避免和美國爆發貿易戰,但若川普未來對歐盟課以重稅,在政治和經濟雙重考量下,不排除歐盟將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

一旦美國和盟友間出現裂痕,中國大陸就有機會以提供投資承諾、高科技合作(如電動車領域)、稅收優惠、關稅減免、放寬出口管制等誘因,來吸納這些國家。《外交家》(The Diplomat)引述中國大陸專家分析表示,中國大陸應採雙重策略,降低短期經濟風險、實現貿易多元化。同時,也加強和歐洲的經貿聯繫。特別是在歐美關係日漸惡化時,提升和歐盟的友好,將有助抵銷美國保護主義的衝擊。此外,中國大陸也可為外資提供更多獎勵措施,以吸引國內經濟成長所需的資本。

如果上述手段失敗,中國大陸則可能改採強硬態度,擴大對稀有礦物的出口限制,來打擊美國及其盟友的關鍵產業生產。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近日就宣布了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關鍵礦物。由於這都是研發軍武和科技應用的重要原物料,北京的出口禁令將嚴重影響美國淨零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中國大陸目前生產了全球98%的鎵和60%的鍺,在稀礦供應中占主導地位。在資源不對稱的情況下,美企短期內欲擺脫對中國大陸關鍵礦產的依賴,幾乎無計可施。

溫和的關稅政策,與盟友攜手重組全球供應鏈

短期內,中國大陸的出口可能會持續成長;但長期來看,北京的貿易政策勢必將引發更廣泛的國際反彈。若美國期望重組全球供應鏈,爭取盟友的支持就至關重要。施加重稅短期內或許能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本質上將可能為全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為了降低去風險的成本,《外交事務》建議,華府應採取溫和的關稅政策,並優化美國的投資環境。因為川普未來能否成功重建全球經濟秩序,很大程度是取決於美國能否建立更安全的製造業基礎,以及提供永續性的全球貿易承諾。

此外,面對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問題,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也建議,美國可制訂一套系統性方法,來判斷和中國大陸貿易的各種風險,從而提出適當的對策。舉例而言,華府可根據中國大陸的產能使用率和貿易順差的持續性,來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不過,即便中國大陸真的產能過剩,美國也不需急於對所有中國大陸商品課稅。因為有些領域是美國不參與競爭,或是對美經濟和國安風險較低的產業。在這些情況下,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反倒能讓美國的工業和消費者獲得更便宜的產品。簡言之,就是透過系統性方法,來判定哪些和中國大陸貿易的領域應受到限制,哪些可自由流動。

除了對中國大陸貿易進行風險評估外,布魯金斯研究院還建議,美國應建立一套新的國際貿易體系。由於未來美國預計將減少中國大陸的市場進入,因此需增加印度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進入,來減緩美國的經濟壓力。此外,美國也應避免疏離盟友和關閉各國市場進入。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中國大陸發生貿易摩擦,如果美國此時能對中國制定一套全球一致的貿易規則,將能更有效解決中國大陸出口補貼的問題,並讓美國在全球貿易上重現領導力。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