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越GDP議程,臺灣才能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中)
發佈日期 2023.07.06
臺灣GDP遺落的2兆元

臺灣在超越GDP指標發展上,歷時較久並已制度化為嘗試涵蓋環境品質與資源耗用外部成本的綠色國民所得帳。2003年起,臺灣主計處即委託學者發展「綠色國民所得帳」的編列方法,試圖將臺灣每年所排放污染物及自然資源的耗用加以貨幣化。

依據去年12月發佈的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2021年,臺灣因環境品質質損與自然資源折耗所衍生的外部成本相當於485億元,占GDP的0.23%,與20年前初次編撰時的近千億元相比有大幅削減。而依據目前編撰結果,臺灣環境外部成本最主要影響來自水污染與地下水耗用。
台灣近年環境品質質損與自然資源耗損變化趨勢。整理: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資料來源:主計處2022年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報告。
 
但當前臺灣綠色國民所得帳編撰上,不僅在質損估算範疇上較為狹隘,如未涵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生態系服務等,且估算方法仍是採用「維護成本法」,以每噸空氣污染物與水污染物減量成本為估算基礎,而非近期國際上多採用的損害評估法,直接估算污染物排放後對生態與人體健康風險程度,因此將大幅低估臺灣經濟體的環境外部成本,無助政策討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估算各國化石燃料補貼時,將化石燃料使用所衍生的排碳、空污、噪音、道路交通意外等環境與社會成本,視為化石燃料補貼的一環。其估算出全球化石燃料使用衍生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相當於全球GDP的6.2%。此估算結果顯示臺灣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衍生的環境與社會成本,相當於GDP的6%(約新台幣1.3兆元),遠高於綠色國民所得帳提出不到0.3%的估算。而IMF進一步估算臺灣若未加快能源轉型,2025年時外部成本更將增至1.6兆元以上。
 
IMF估算台灣化石燃料衍生環境與社會成本。整理: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資料來源:Parry et al. 2021 等。
 
而在生態系服務上,林業試驗所與台大森林系邱祈榮教授研究團隊於2021年發表的期刊論文指出,2016年時臺灣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高達新臺幣7492.7億元,相當於該年GDP的4.28%。其中以水資源涵養價值5575.4億元最高、其次為土砂流失防治價值約925.8億元。

而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委託台北大學錢玉蘭教授研究團隊針對國家重要濕地的社會經濟價值評估計畫中,則考量濕地可以提供的農業生產、漁業生產、洪氾減緩、蓄水、海岸保護、微氣候調節、氮減緩、磷減緩、碳減緩、休閒遊憩、環境教育、社區發展、動植物保護、景觀維護等功能,評估台灣29處海岸濕地與七處內陸濕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若將其針對個別濕地的估算結果合併計算,則此35處濕地總計生態系服務價值達到3490億元左右。若將森林與濕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併同計算,台灣生態系服務價值至少有1.1兆元未能反映至現行綠色國民所得帳的估算之中。

綜合上述分析,雖然主計處每年均會發表綠色國民所得帳,但現行估算範疇與方法僅掌握到台灣環境外部成本以及自然資源價值的1/50,故其難以扮演提升引導決策者理解GDP衡量侷限之目的。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