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塑膠公約討論在即 環保署提2030年減塑13.8萬噸目標
發佈日期 2023.08.11
聯合國預計在2024年討論出《全球塑膠公約》,將全面規範塑膠產品生命週期,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出席「臺灣塑膠論壇」時表示,2022年我國塑膠廢棄物266萬噸,約四成回收再利用,將持續掌握塑膠流向,目標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

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 目標2030年減塑13.8萬噸

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3月通過決議,將制訂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涵蓋塑膠生產、消費至棄置整個生命週期,預計在兩年內召開五輪談判,於2024年出爐。因應國際趨勢,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臺灣塑膠論壇」,邀請產官學討論臺灣的挑戰與機會。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2050淨零碳排12項戰略之一,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表示,去(2022)年我國塑膠年需求約1,304萬噸,國內消費量340萬噸,約產生266萬噸塑膠廢棄物,其中有四成回收再利用。

賴瑩瑩指出,透過源頭減量、加強回收及循環再利用等方式,環保署以2020年為基準年訂定目標,將達成2025年減少原生塑膠使用量10.4萬噸、2030年減量13.8萬噸目標,預期減少20.9萬噸、2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30年也是環保署擴大限塑政策的目標年,將於2030全面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等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受訪表示,樂見環保署提出2030年減量目標,將持續監督減塑政策。

塑膠中心協助媒合供應鏈 累計逾800種原物料

「如果只是循環沒有變成經濟,循環也只是一次性的循環。」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蕭耀貴分享,塑膠中心在2020年底建立永續材質圖書館,已累積超過800種原料、半成品及成品,包括塑膠、纖維、橡膠、金屬等七大類永續性材料,透過展示品媒合供應鏈上下游需求、促成商機,如咖啡渣生產者可找到再利用方式、紡織或布料業者可找到環保替代材料。

塑膠中心負責塑膠再生料溯源驗證,也長期進行食品容器與包裝材研究,蕭耀貴指出,過去考量食安疑慮,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回收塑膠材料不能接觸食物。不過,因應國際提高使用回收料的趨勢,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訂定「食品容器具包裝之PET再製酯粒原料」申請辦法,經審查通過廠商即可將食品用PET回收料,用於製造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的原材料,拓展回收再製PET應用領域。我國目前有三家通過認證廠商,分別為遠東新世紀、南亞塑膠、新光合成纖維,蕭耀貴分享,再生PET已大量用於超商蔬果包材。

賴瑩瑩表示,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將制定「資源循環促進法」,在產品製造階段加入綠色設計原則,並加強產品逆向回收、重複使用或再製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及產品價值,落實循環經濟。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