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低迷 有助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上)
發佈日期 2025.01.02
自2021年房地產崩潰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開始放緩。由於新建案驟減,影響到鋼鐵、水泥、家居和家電等上下游產業,導致民眾消費支出大幅下降。同時,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也讓中國大陸各地基礎建設投資減緩。此外,北京在COVID-19大流行時實施清零政策,讓各類經濟活動受阻,進一步加劇中國大陸經濟困境。儘管在疫後,內需和民生消費略有回升,但整體復甦的幅度仍是有限。

中國大陸的振興經濟計畫

《德國之聲》(DW)指出,中國大陸政府近日完成年度經濟會議,並宣布明(2025)年將聚焦「擴大內需」和「提高投資效率」兩大施政重點。同時,也採取適度的量化寬鬆政策,包含降息和增加政府借貸以提振國內經濟。然而,有專家認為,「房地產」仍是促進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核心。因為房地產市場涉及的上下游產業相當廣泛,當房市低迷時,會導致經濟大規模下滑,甚至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換言之,欲將中國大陸經濟從投資型的成長轉向其他模式,並非一蹴可幾,且目前當局祭出的刺激消費方案,也難以有效提高民眾所得,進而無法推動消費成長。

事實上,中國大陸一直是投資導向的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的投資來源地(約占28%)和製造業總生產地(約占35%),但占全球消費僅有約12%,這意味著,中國大陸的內需經濟遠不足以吸收其生產量。為了推動經濟成長,中國大陸近年將國內過剩的生產輸往全球,但此舉也為各國產業帶來巨大衝擊,許多國家先後對中國大陸提出貿易救濟,如歐盟對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反補貼案。隨著各國致力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賴,《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建議,美國此時可利用在全球消費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加強和盟友合作,提高「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的成效。

《外交事務》分析,過去幾年,中國大陸不斷擴展出口市場,尤其是東南亞,表面上看似降低自身對美國的市場依賴;但實際上,卻僅是將中國大陸商品由第三國中轉後銷往歐美。此外,不少中企也正加大對海外投資,在墨西哥和越南等第三國建廠,以規避美國的關稅。然而,華府現已意識到這問題,並升級對華貿易限制。隨著川普重返白宮,不排除美國未來將對中國祭出更強硬的關稅制裁,這勢必加速中國大陸的外商流失。目前占中國大陸出口總額30%的外企,正因國內需求疲軟而計劃將生產轉移至海外。倘若這種移轉效應持續發酵,可能會加劇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

中國大陸傾銷衝擊,有助美國與盟友深化合作

在美中貿易戰起初,部份國家仍對中國大陸經濟保有信心,也希望加強對華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不過,如今中國大陸正面臨嚴峻的經濟困境。為緩解產能過剩問題,不少中企對外國傾銷產品,導致不論歐美或全球南方國家,都深受中國大陸低價進口產品的衝擊。《外交事務》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放緩不僅減少貿易夥伴和外資對該國市場的投資興趣,也讓歐盟等西方國家更容易和美國達成對華貿易限制的共識。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美國對中的高額關稅將迫使更多中國大陸的低價商品轉銷至這些國家。目前已有幾個七大工業國組織(G7)國家考慮採取關稅或預防性措施,避免中國大陸的進口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已揚言要對中國大陸加課重稅。雖然此舉能降低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但若美國長期無法找到替代供應源的話,高額的關稅反而會導致美國物價飆升,並增加美國製造商的中間財成本,最終引發通膨。如果川普採取更激進的政策,對全球課徵普遍性關稅,也可能會引發各國對美實施報復課稅,進而導致美國國內需求大幅下降。《外交事務》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以推動重組全球供應鏈為方針,並搭配適當的關稅手段。而非先制定關稅計劃,再調整其他策略來配合課稅。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