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實施的對等關稅,星國出口商吸收約23.2%關稅成本
發佈日期 2025.09.11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9月6日引述野村證券公司(Nomura)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雖對全球「無差別」實施對等關稅,但全球各經濟體的因應能力及競爭力卻「有差別」。數據顯示,亞洲出口商吸收約五分之一關稅成本,並將其餘成本轉嫁予美國進口商及消費者。

二、 上述研究報告表示,經分析2025年1月至7月美國進口及亞洲出口價格指數後發現,亞洲經濟體有下列3個吸收關稅成本的級別:

(一) 新加坡作為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簡稱NICs),擁有先進製造業及高價值出口,具備較強吸收成本的能力,吸收約23.2%關稅成本;

(二) 擁有較強市場定位的經濟體如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吸收的關稅成本少於10%,因其具備將成本轉嫁予消費者的能力;

(三) 東協地區以製造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為主,因缺乏盈利率彈性,多數將關稅成本轉嫁予進口商及消費者,吸收的關稅成本近於零。

三、 倘依產業別而言,某些領域如汽車(日本、韓國)、半導體及電子產品(新工業化國家)、刀具與手工具(中國大陸)、化工產品(韓國)、鋁製品及金屬製品(中國大陸)等,出口價格皆呈現下滑趨勢。紡織品(東協)、藥品(新加坡)、電氣設備(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泰國)、汽車零配件(韓國、日本)、珠寶首飾及基本金屬等領域出口價格則呈現上升趨勢。

四、 此外,據滙豐銀行(HSBC)最新發布的「亞洲圖表週報」指出,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及臺灣享有低於10%「平均有效稅率」(average effective tariff rate),此較美國於2025年8月初公布的「基礎稅率」(baseline tariff)來得低,是因各經濟體先前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使部分貨品可豁免關稅。例如,馬來西亞對美國出口貨品主要為半導體,目前該貨品可豁免關稅,馬國「基礎稅率」雖高達19%,惟目前僅面臨約5%的「平均有效稅率」。

五、 滙豐銀行報告指出,「平均有效稅率」可得知對等關稅對某經濟體出口的影響,以及對經濟成長造成的衝擊,但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例如美國刻正探討對醫藥、傢俱及半導體貨品加徵關稅。排除目前豁免但未來可能被課稅的少數產業,以目前的「基礎稅率」而言,新加坡、英國、及澳洲的稅率較中國大陸低20%,因此,前述3國擁有「關稅優勢」(tariff advantage)。

六、 除了對等關稅加劇成本及影響經濟體競爭力之外,匯率波動亦是評估經濟體競爭力的要素之一。其中,「實際有效匯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簡稱REER)是較有效的綜合指標,因其反映經濟體與貿易夥伴在匯率及通膨等方面的變化。例如,2023年8月以來,「實際有效匯率」強勁升值的經濟體包括英國、臺灣及馬來西亞;大幅貶值者則包括印度、韓國及印尼。

七、 滙豐銀行認為,「對等關稅風暴」後,相對於中國大陸,英國、臺灣及馬來西亞等經濟體的競爭力被削弱;印度、韓國及印尼的競爭力則變強。惟從更廣角度而言,尤其考慮通膨差異的情形下,匯率波動將大幅削弱關稅政策對某經濟體構成的優勢或劣勢。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入口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