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由貿易造成扭曲的灰色補貼正在全世界蔓延
發佈日期 2023.07.27
媒體報導,可能對自由貿易造成扭曲的灰色補貼正在全世界蔓延。政府採取補貼等措施干預市場案例已超過5萬起,較10年前增加了2.5倍。各國以重塑汽車和半導體供應鏈為由,提供國內投資與製造相關優惠措施的例子越來越明顯。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和俄國入侵烏克蘭等重大衝擊持續不斷,加深供應鏈斷裂危機,各國開始重視經濟安全保障,為穩定確保半導體等重要物資,各國不再掩飾其補貼行為,透過補貼吸引企業投資設廠動向逐漸擴大。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5月演講中強調,稅金將全部用於美國製造業、美國產品和美國員工。2022年8月通過的降低通膨法將,提供3,690億美元(約53兆日圓)用於能源安全保障和因應氣候變化。幾乎同時通過的晶片科學法將投入500億美元的補貼用於國內半導體生產。其他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措施還包括,電動車的抵稅購買補助以在北美生產完成為條件。在半導體補助方面,規定10年內禁止擴大對中國大陸相關投資。

這些向內發展的產業政策正在全球擴大。根據歐洲調查機構全球貿易預警(GTA)數據,2022年各國採取妨礙自由競爭之補貼措施超過5萬件。具體有企業支持特性補貼3年增加6成,占總數一半。各國選擇以補貼作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政策,受補貼影響的貿易占比情形也從10年前的30%上升到50%。

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下,過度提供出口優惠或將海外零組件排除在外,僅限於國內產品的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被允須。但個別補貼是否違反規定往往很難判斷。原因在於WTO功能失調,加上美國反對,自2019年底以來WTO上訴機構一直處於無法審理狀態,「灰色補貼」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蔓延。本來高舉自由貿易旗幟的美國近年來明顯轉換態度。背後存在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危機感,川普政府時期展開提高關稅的貿易戰。

自由貿易並非完全受到影響。隨著全球自由貿易協定(FTA)簽署件數增加等,整體關稅有所降低。根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年日美歐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率約3%至6%,2020年已降至1%左右。中國大陸在加入WTO前的2000年,關稅超過10%,到2020年已經降到3%以下。

然而,過度膨脹的補貼將成為自由貿易的障礙,使得美中貿易相互依存度呈現下降趨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2023年6月報告指出,經濟強權國家的保護政策將可能妨礙國際貿易的成長。貿易與經濟成長亦存在相關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如果全球供應鏈持續出現斷裂,全球人均實際收入可能下降1%至2%。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入口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