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界如何加速創造完整之紡織品回收供應鏈
發佈日期 2025.01.16
紡織品到紡織品回收(textile-to-textile recycling)非營利組織 Accelerati Circularity之使命是到 2026 年回收100噸廢舊聚酯紡織品,但它也闡述了時尚產業必須「全力投入(lean in)」和協助實現從線性供應鏈到循環供應鏈的複雜轉型。

在一個討論Accelerating Circularity最近關於全球聚酯的報告之現場直播網路研討會上,該組織創始人兼總裁Karla Magruder表示,目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渠表示,Accelerating Circularity希望融入紡織品的各層級結構,因此這不僅只是關於回收之問題,儘管回收"極其重要(incredibly important)",但預防措施、再利用和修復都是供應鏈中的重要步驟,並且應該通力合作。

渠稱:「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能夠回收產品,那麼我們就可以減少新的使用,因此回收設計中有很多事情需要進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整體產業需要全力投入於所有其他範疇的工作。」

加速Circularity在2026之年紡織品回收任務

Magruder也熱切地告訴與會者,Accelerating Circularity於9月份參與了非營利的克林頓全球倡議(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並成為一個所謂的"對行動制定者之承諾(commitment to action maker)"。

「這意味著我們當著一大群人的面說,我們希望在 2026 年底之前回收 100 噸廢舊聚酯紡織品,所以我們有兩年的時間來做到這一點。」

她補充說,這可能聽起來不像是有大量材料,但她的團隊在成衣數量方面做了一些訪查工作,而這確實需要產業之"加速、參與和共同合作(step up, participate and collaborate)",以確保它能夠完成。

她甚至表示,Accelerating Circularity不僅將回收100噸廢舊聚酯,還將學習如何將時尚和紡織產業轉變為循環產業,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努力目標(incredibly important endeavour)"。

她繼續說:「我們需要採取集體和協調一致之行動來解決時尚產業的廢棄物問題。」

這些循環系統不會自行建置。它也不會以完美的形態出現。有人對我們說,我只想購買再生纖維,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這個系統。

「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之過程,但它確實是值得做的,它將為我們帶來我們所需要之改變,而這答案就是循環型。」

再生聚酯供應鏈試驗之研究結果

Accelerating Circularity之美國計畫項目總監Sarah Coulter解釋說,該組織最近的《全球聚酯(Global Polyester)》報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關當前聚酯回收障礙之見解。她提供了一些具體的供應鏈範例,以顯示重要之學習經驗以及產業向前發展所需要順應的地方。

第一個聚酯回收供應鏈範例是名為 Elis Workwear之公司的回收工作服,該公司是一家使用RFID標籤追蹤其所有產品之租賃服務公司。她解釋,該案例研究是針對"在組成物方面被嚴格鎖定(well locked down in terms of composition)"的產品而進行的,因為該公司追踪其所有產品項目,並且之所以選擇這些產品項目,是因為它們的"邊角料較少(few trims)"而且PET含量比例很高。

1,100公斤餵入原料之前置處理大約需要 55 個工時,但第一次回收測試「實際上並不成功,因為我們的過濾器被污染物堵塞了」。

Coulter指出,該污染物是留在桌子和儲存容器上之邊角料,因此以手動模式進行的邊角料去除(detrimming)存在一些不精確性。

在此之後實施了一些培訓和一些新的指導方針,並且進行了第二次測試:「這就是第二批餵入原料與工作服一起登場的地方,而該工作服之邊角料是TPU Velcro 魔術貼,所以它們必須去除,因此在某些情況下該餵入原料再次堵塞了機器過濾器。」

這次總共達成了60公斤之產出量,因此該測試顯示出黏度(viscosity)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那些材料是良好的,但因餵入原料污染太嚴重而無法繼續。

Coulter解釋,人們很容易認為任何100% PET的東西都很容易被回收,但事實並非如此。

渠表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真正的學習訓練,因為僅僅說物品是100% PET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們在回收過程中會如想像那樣呈現出來。」

在該報告中介紹的另一項回收聚酯供應鏈測試中,Coulter透露外國聚合物再次堵塞了機器過濾器。

此次回收技術公司選擇了符合回收條件之四種款式的成衣作為餵入原料,並進行了目視檢查和實驗室測試。所有該四種款式均進行了邊角料去除,並確認材料為100% PET,以及某些邊角料、刺繡和縫線也是 PET,而袖口、拉鍊、金屬按釦等非PET邊角料均已被去除了。

她指出,這次試驗也存在著重申這一問題的事實:「從一開始就不是為回收而製造的複雜成衣是非常有問題的」。

第三個供應鏈試驗使用後工業廢棄物作為餵入原料,同樣是100% PET和室內裝飾織物。實驗室測試結果顯示該樣品可以進行處理,但是必須調整餵入原料的大小以因應回收技術之需求。

這次,該製程成功運作,並成功產出了2.5噸鬆散的PET材料,然後它們被聚合、擠出和捲曲變形,並在接下來幾天中被進行針織和機織,因此Coulter稱其為"正在進展中之成功(a success in progress)" 。

然而,關鍵的學習經驗是,需要對回收過程中所使用之術語進行具體和標準化的定義,因為在將餵入原料轉化為回收技術公司所需之格式方面,需要進行大量的反覆工作以利其處理。

從頂層學習經驗之角度來看,Coulter建議該產業需要透過自動化分揀技術來解決餵入原料中的污染物問題。這可以在輸送帶上或手持式設備上進行,因此它是半自動化的。

她表示:「它已經存在於歐洲,並且正在美國進行擴大和試驗。與手動分類相較,它提高了準確性。然而,它並不是器械庫中唯一的工具,因為它需要與其他類型之掃描技術相結合才能真正優化效率,而且它仍然無法解決邊角料去除的問題。」

她補充:「我們了解到,認為工作服可以按照成分統一分類並且易於回收,這是一個真正的誤解。所以你不能對什麼是容易回收之物品做出假設。」

在前置處理方面,她表示業界知道這是一個瓶頸。在很多情況下,材料仍然必須運往低工資國家進行邊角料去除,這只是因為在歐洲或美國進行手動式去除成本太高。

Coulter也指出,需要就如何進行去邊角料去除制定真正明確的指南,並且需要對"實際執行此流程(actually executing this process)"之人員進行良好的培訓。

該產業需要對常見邊角料及其在每個產品類別中之位置進行分類,並且需要以目測方式記錄下來,以便其可以在生產線上輕易查看和理解。

她很快注意到邊角料去除與前置處理不同。該餵入原料可能需要經過清洗並變成特定尺寸的碎片,因此邊角料去除只是回收前置處理過程中之一部分。

Coulter熱衷於分享時尚和紡織業的經驗:「我們正在嘗試處理那些並非為回收而設計之成衣」。

「正如您在我的一些實例中聽到的那樣,我們知道成衣的規格是什麼,但污染物仍然存在並堵塞了過濾器,因此我們確實有很多工作要做。」

另外,化學品回收並不總是能生產出適合紡紗之粒料。它製成單體或其他化學品,它們在紡成紗線和捲曲變形之前需要作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因此,她表示:「回收過程只是將其成為新紡織品之前所需要的其他供應鏈階段的第一步。」然後得出結論:「我們需要更多的化學品回收能力,我們不應該對邊角料或其他任何東西之成分做出任何假設。」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