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總統赴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強調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尋求負責任地管理我們兩國之間的競爭,以免演變成衝突」,並說「我們是為了去風險(de-risking),而不是與中國大陸脫鉤(decoupling)。」拜登總統「去風險而非脫鉤」的說法為美國對中貿易政策一錘定音。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到2010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總理李克強提出「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警覺中國大陸經濟的威脅。到了2018年川普總統宣告「中國大陸竊取美國智財權與商業機密」,而開始一連串的制裁行動,美中貿易正式開戰。
川普不想讓美國過度依賴中國大陸製造業,「脫鉤」一詞於焉誕生。拜登總統上任後,延續川普貿易制裁手段;政府官員口氣雖稍軟,但手段卻更多元與激進。美國不僅要求各國禁運高階晶片與生產設備到中國大陸,還積極籌建排除中國大陸的印太經濟架構,直到今年5月G7廣島峰會,更宣告與中國大陸經貿關係要「去風險化」。
美中貿易戰看起來是美方占上風。畢竟雙方有貿易量體與需求不對稱性。中國大陸初期還能「以牙還牙」回應美方,但後來也只好以太平洋或世界寬廣,呼籲美方要共存與共榮。至於美方,不僅成功封鎖中國大陸高科技晶片產製,與中國大陸經貿是「去風險而非脫鉤」說詞也取得政治宣傳的制高點。
拜登政府對中貿易政策澄清說法,是要區隔與川普壁壘作為不同,只是雙方競合關係的另類表達方式嗎?「聽其言不如觀其行」,拜登對中貿易制裁手段只有更嚴酷,「去風險」與「脫鉤」其實皆存放在對中貿易戰的彈藥庫。
美國對中貿易關係的路徑圖其實至為明顯。持續弱化大陸世界工廠功能,積極建構東協與印度成為新供應鏈;「去風險」因此是指分散進口貨源,不要集中在中國大陸生產。至於「脫鉤」則是堅持圍堵中國大陸生產任何涉及國安的技術密集產品所產生的後果。
最近美國「百密」箝制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終就出現「一疏」,預告「圍堵」策略恐將功虧一簣。華為突破晶片精密製程的封鎖,熱銷Mate Pro 60手機,振奮了大陸人心。華為證明中國大陸自製高階晶片已具備商業性,未來在市場需求與政府補貼政策下,中國大陸製作更高階晶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至於美方分散進口貨源的行動則早已如火如荼展開;東協國家產品,尤其是泰國與越南,占美國進口比率已從2018年7.3%升至去年10.3%。拜登在G20峰會後,率領重要企業直奔越南,宣示深化雲端運算、半導體和AI等領域合作,並希望越南供應稀土,更是具體「去風險」的布局行動。
不過,雖然美國試圖對中貿易「去風險」,其效果仍可能打折。據統計,2018年至2021年間,中國大陸企業對東協直接投資增加44%,其中尤以越南、泰國及印尼最多。去年初,東協加五的RCEP生效後,東協更躍升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顯然,美國對中貿易「去風險」策略,反而促使中國大陸與東協形成更長的供應鏈。
正確解讀拜登政府「去風險而非脫鉤」說法,實際指的是美對中貿易採取「去風險」與「脫鉤」的兩手策略。美中貿易戰仍持續進行,官員互訪只是調控緊張態勢。而觀諸美國的國內政治生態,美中經貿關係「過去的美好早已成為塵封的記憶」,未來雙方敵意螺旋只會繼續升高。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不幸成為美中「鬥而不破」貿易戰的輸家。政府鼓勵臺商回臺,卻因房地產炒作而民怨四起;臺灣無法加入RCEP且新南向政策績效不彰,而未能承接東協新供應鏈的樞紐角色,甚至出現對該地區的出口大幅下跌;台積電赴美設廠延宕,引發勞資爭議,更讓臺灣失去「矽盾」保障。美中貿易不見終戰之日,政府卻苦無對策,臺灣經濟必須設法突圍。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