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商訂單銳減及國際海運價格崩跌,海運業者面臨航線存廢抉擇
發佈日期 2023.07.12
雖值海運即將步入夏秋旺季,然受服裝、傢俱與電子等產品需求疲軟影響,疫情間曾經利潤豐厚的自亞洲至美國跨太平洋海運業如今榮景不再,衆多航線正面臨是否存續抉擇,海運業當前遭遇困境與可能採行之因應之道,摘述如次:

一、貨運量大減、同業削價競爭:自去(2022)年下半年至今,進入美國的貨運量大幅下降,位於加州洛杉磯和長灘之全美最繁忙貨運港口今年第一季度處理近174萬個進口貨櫃,較去年峰期減少32%。對此,船舶營運商AP Moller-Maersk與Hapag-Lloyd指出,目前亟需提高運費以支應日益高昂之營運成本,然目前航線中面臨太多同業間價格激烈競爭,據Freightos Baltic Index數據顯示,自亞洲口岸至美國西岸平均40尺貨櫃運價現為1,500美元,與一年前高達至少14,000美元相比,價格幾達兩位數倍差。

二、經濟前景不佳、貨運動能持續不足:2020年至2021年疫情間之宅經濟刺激貨運量需求大增,而美國零售與製造業之訂單暴漲更推動遠東至美西航線之海運運價頻創新高,運費暴漲和需求暢旺進一步吸引更多其他航線船舶大量投入此航線。然疫後整體經濟情勢丕變,“高庫存、貨難賣”已成歐美零售業普遍遭遇問題因而抑制採購商、零售商與製造商之進口動力,與此同時全球經濟衰退之預期益發抑制全球貿易和消費需求,亦即在市場需求減弱之際海運供給量卻依然充裕甚至過剩,形成供過於求不利賣方之窘境。此外,俄烏衝突、全球能源價格上漲更對未來市場走勢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

三、為改善航線供需失衡局面,業者將戮力管控運能:為有效緩解主要航線船舶裝載率之快速下滑,2022年3至6月份,主要海運運營商曾管控約10%閒置運能,然並未有效止跌。整體研判,未來行業仍將處於“退潮”階段,向上預期尚缺有力支撐,船東除直接報廢船舶或將船舶閑置進行長期維護,更將繼續取消航程,據悉主要業者已著手醞釀新一輪停航措施,以期管控市場運能,引導海運價格得以逐步回歸合理區間。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