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歐盟CBAM與碳規範研討會」活動報導
發佈日期 2023.08.14
歐盟2023年10月起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口商須依產品的碳排放量,購買相對應的碳權憑證作為抵銷,且2026年全面實施。臺灣是以出口為導向之海島型經濟體,中小企業如何審慎因應並走上淨零之路已刻不容緩。
 
本次活動邀請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吳昀軒博士闡述企業不可不知的CBAM碳規範;並邀請在地企業- 台中精機總管理處謝容經理分享企業淨零轉型經驗及海陸家赫曾煥龍總經理講述油品創新與企業永續發展。

ESG國際10大趨勢及CBAM由來

台灣檢驗科技吳昀軒博士提到,ESG縮寫最早出現於2004年聯合國《Who Cares Wins》報告中,全球企業應該將ESG納入評量企業營運的標準中。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 被當作衡量一間企業永續發展的指標。吳博士提到ESG的10大關鍵趨勢- 從過往自主性的宣告、轉化為政策化管理,碳管理就此納入企業治理議題;企業為了掌握碳數據,即早設定淨零路徑與能源規劃,採購政策納入永續指標;供應商為結合差異化目標,推動精準管理;為強化供應鏈碳管理透明度,善用數位協同平台,有效發展永續的管理意涵,深度結合永續策略,強化企業內部ESG管理效能,成立永續專責單位,追求更長遠的企業經營條件,更重視組織與人才發展;金融業作為永續重要推手,引導產業深入減碳,進行資產組合碳管理。

人類的經濟活動讓氣候發生變化,包含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全球氣溫上升等,而暖化1.5度C的衝擊,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範圍為0.26到0.77公尺、現存的70~90%的珊瑚會消失、北極海夏月無冰、全球1億多人將有用水危機。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表示「碳必須有它的價格,因為大自然無法再付出代價了」(Carbon must have its price – because nature cannot pay the price any longer),將碳的隱形成本,轉化成真實的財務成本,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因應而生。

CBAM管控範圍涵蓋鋼鐵、水泥、肥料、鋁、氫、電力等產業,後續規劃擴大到氫、特定前驅物、部分間接排放與下游產品(螺絲、螺栓等鋼鐵製品)。在過渡期間(2023年10月1日到2025年12月31日),進口商需透過授權申報人 ,提交產品進口、排放等必要資訊。此階段要繳交的排放資訊是進口產品內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026年CBAM將正式施行,進口商須在每年5月31號前,申報前一日曆年(calendar year) 進口的產品數量、種類與其碳含量排放量等必要資訊, 並繳交相對應數量的CBAM憑證。CBAM申報人應確認每季帳號登錄的CBAM憑證數量至少對應80%排放量。若未能於每年5月31日前提交前一日曆年進口產品排放量,將會被罰款。
 
臺灣經濟部評估,在CBAM規範下,臺灣共有212項產品受管制,影響金額超過245億,因此臺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因應而生。採取作法包含要求業者進行碳盤查及查驗、進口產品申報碳排量、實施碳交易、徵收碳費、碳捕抓利用封存等。但企業淨零碳排該從何做起呢?第一步建議先從「碳盤查」開始,像是減重一樣,減重是目標,首先須做重量量取,才知道減重路徑,接著做熱點分析,知道高碳排在哪?從高碳排的地方改善,實施「碳減量」政策,像是製程改善、能源效率提升等。最後當已進行碳減量工作,仍有無法減少的溫室氣體,則可考慮購買合格碳權,以碳抵換的方式進行碳折抵,達成「碳中和」。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