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回收織物 攻循環經濟
發佈日期 2025.05.05
台塑集團南亞塑膠搶攻循環經濟商機,看好織物回收再利用(Textile to Textile)成為全球紡織業新趨勢,今(2025)年底隨著全化學織物回收產線正式量產後,將投資10億元在國內打造年產3,000噸全化學織物回收廠;另為爭取全球織物回收商機,南亞也規劃斥資20億元在越南打造年產1萬噸新廠。
 
南亞資深副總蔡昌明表示,南亞20年前就發展出聚脂纖維(PET)回收再利用技術,最早是響應歐美品牌大廠愛迪達、Nike等業者對PET回收再利用倡議,南亞發展出寶特瓶回收再利用供應鏈,目前每年可回收80億支寶特瓶,年產10萬噸PET紡織用紗線。
 
蔡昌明表示,目前全球一年PET使用量約8,000萬噸,用做寶特瓶的數量約2,000萬噸,另有6,000萬噸是紡織用途,其中真正被回收的織物不到5%,大部分最終被焚化或掩埋。雖然台灣寶特瓶回收率達98%至99%,回收率居全球第一,遠高於美國的25%及全球平均近50%的回收率,但寶特瓶回收價格太低,回收業者誘因不足,因此回收率不易再提高。相較之下,PET織物回收成為近年來回收新趨勢。
 
南亞永續品牌SAYA品牌長施淙文表示,南亞近年來積極發展織物回收技術,已掌握三項技術,首先是2022年開始量產的熱機械、半化學回收技術,兩項技術共擁有一年2.4萬噸產能。現在南亞進一步建置最先進的全化學回收技術,預計年底在林口啟動30噸產線。
 
蔡昌明表示,30噸全化學回收生產線的供應量已被國際大廠搶購一空,南亞評估再投資10億元興建年產3,000噸的全化學回收產線;海外市場方面,南亞去年起規劃在越南、日本及美國等地設立織物回收基地。其中在越南與成衣供應鏈合作,建立完整的織物回收生態鏈;日本除與當地成衣廠合作回收工業後廢棄紡織品,也直接回收舊衣。
 
渠表示,南亞繼國內建立全化學織物回收生產基地後,也不排除在越南與當地業者合作設立年產1萬噸的全化學回收生線基地,投資金額估約20億元。
 
蔡昌明說,回收衣物在全球仍在推廣階段,南亞也規劃從制服、醫療用品等定期更換、破損率高的織品類別切入,建立「密閉循環系統」,由企業端回收、交由南亞再製成新衣物。
 
 
【資料來源:紡織產業推動計畫】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