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普宣布對全球課徵10%至49%不等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川普認為,美國長期受到不公平貿易的危害;其中,危害最甚的中國大陸,利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則,在爭取中國大陸商品進入他國市場的同時,嚴格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中國大陸。更透過巨額補貼及其他不公平手段,要求外國企業轉移技術作為市場進入的交換條件,強化中企在全球的競爭力。川普強調中國大陸此舉,已危害美國國家利益。
貿易逆差與市場經濟
然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川普並沒有選擇修補美國建立並長期主導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以及那些被美國貿易夥伴支持與遵守(或違反)的規則,而是直接把整個自由貿易體系一舉打破。川普以高關稅來矯正貿易失衡的手法,被《外交事務》認為缺乏充分的經濟邏輯。《外交事務》分析,美國確實和多數國家都有貿易逆差;但若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只是反映出其他國家在生產美國消費者所需的商品效率更高,因此美國才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多於出口。
不過,川普卻認定,只要某國對美國是順差國,就等同是在占美國的便宜,必須透過對等關稅來消除差距。但這個差距的計算方式也相當簡化,主要是先檢視各國對美國課徵的關稅、法規、匯率操控或其他非關稅障礙,再以此估算出每個國家對美國加諸的「總體關稅負擔」,即直接把美國對某國的貿易逆差,除以該國對美出口的商品總額。最後,再將該計算結果打對折,對該國課徵對等關稅。
儘管川普的對等關稅來勢洶洶,但《外交事務》認為,除非美國實行鎖國,否則單憑關稅並無法消除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因為貿易逆差實際上反映的,是國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美國的私人儲蓄率偏低,且政府經常出現巨大的預算赤字。《外交事務》建議,與其擴大關稅措施,華府更應設法促進國民儲蓄。
關稅僅是短暫震撼?
許多人仍希望川普的關稅政策只是曇花一現,他們認為,當股市下跌、美國物價上漲的壓力浮現後,華府最終不得不鬆綁這些限制。事實上,川普已於4月9日在Truth Social上宣布對大部份國家暫停課徵對等關稅,為期90天,並將各國的稅率降至10%。《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指出,川普在貼文中表示,由於已有超過75個國家與美國代表會面,並針對貿易、關稅、貨幣操控等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且這些國家也未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因此,川普將延後90天對這些國家課徵對等關稅。在此期間,大部份國家的稅率大幅降低至10%。不過,川普卻認為,中國大陸對世界市場缺乏尊重,因此單獨對中國大陸的關稅提高至125%。
關稅是否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川普在競選到上任後,不斷鼓吹「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並將關稅視為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工具,向各國施壓,迫使企業赴美生產。但關稅帶來的成本可能遠大於任何潛在的收益。雖然川普不斷宣稱,關稅能為美國每天帶來20億美元的收入,但《衛報》(Guardian)卻認為,美國欲達到此一目標,仍需面臨不少挑戰。觀察美國財政部的數據,在今(2025)年4月1日至9日間,美國的關稅和其他消費稅收入,平均每天總額約為2億美元。在今年2月份,關稅收入約為72.5億美元。雖然從去(2024)年10月 1日至今,美國的關稅和消費稅收入已增加約750億美元,但仍遠低於川普宣稱的7,000億美元的年度目標。
《衛報》進一步分析,2024年美國的商品進口總額約3.2兆美元,其中4,389億美元是來自中國大陸。倘若對4,389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商品徵收104%的關稅,那麼關稅年收將增加約4,565億美元,即每天增加約12.5億美元。(編按:白宮最新證實,美國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總稅率已達到145%。若以此計算,美國關稅年收入將增加約6,364億美元,每天增加約17.44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對剩餘產品徵收10%關稅,美國每天的關稅收入將達到8億美元。即使不考慮川普宣布對近60個貿易夥伴加徵的關稅,以及鋼鐵和汽車稅,也超過了每天20億美元的稅收總額。
然而,《衛報》認為,這種靜態計算可獲得的實際收益,可能遠低於計算結果。因為關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而是限制進口以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關稅的成本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吸收,當商品價格上升後,需求就會下降,這勢必會導致減少進口,而關稅稅收自然就會削減。此外,關稅也可能會對美國的經濟產生寒蟬效應。因為在經濟衰退風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勢必會對美國的就業造成嚴重影響。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