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簡稱EU ETS)碳權價格於2023年2月創下每噸(tCO2e)100.34 歐元的歷史新高,但2024年2月跌至56歐元,10月底價格約為每噸65歐元。
由於歐盟的工業產量少於預期,因此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也減少,碳排的需求也降低了,導致價格下降,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的增加也降低了碳排需求。
為了落實京都氣候保護協議,歐盟自2005年起推出EU ETS碳排放交易體系,以污染者付費為原則對歐洲境內發電、供熱、能源密集型工業,以及航空業設定碳排放上限,並逐步降低上限,以達成總體碳排量下降之目的。
歐盟成員國發行一定數量的排放配額給受監管之企業,部分通過拍賣,部分免費。受監管之企業在超過允許排放量時必須從自由市場購買排放證書,碳價則由自由市場供需決定。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則是作為補充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的一種環保關稅,確保進口產品與歐盟境內生產的產品採用相同的碳排價格,一方面促使非歐盟國家以更環保方式進行生產,另一方面避免不公平競爭,防止歐盟境內碳密集產業轉移到非歐盟國家。
CBAM已於202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至2025年底為過渡期,過渡期間製造商必須申報碳排量,2026年起正式全面實施,落實課徵碳關稅。
過渡期間管制高碳排產品,如:鐵/鋼、水泥、化肥、鋁、氫及電力等六大產業,亦包含鐵、鋼和鋁製品,如螺絲、電線、管線、門窗等,歐盟將持續評估是否納入化學品和聚合物,產品範圍也將隨時間逐漸擴大。
關於碳排量報告部分,歐盟於2022年通過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第一波受影響的企業是過去受非財務報告指令(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NFRD)規範、在歐盟上市且員工超過500人的大型企業,估計歐盟約5萬家公司,其中德國約1萬5,000家,自2024年1月起須著手準備包含碳足跡在內的永續發展報告,接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被強制要求。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