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全球化」的前景與重要性
發佈日期 2023.08.30
近年來,「貿易自由」和「保護主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議題。一些全球化的支持者認為,世界各國在過去數十年透過經濟互賴的力量,消除彼此的貿易壁壘,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然而,也有反對者認為,全球化並未使國家的經濟更加強大;相反地,讓各國暴露在風險中。因此,各國政府採取越來越多的出口限制,尤其是針對具有戰略性質的關鍵產品,如半導體和稀有礦物。此外,為了提升國內的製造動能,各國政府也推出許多促進國內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反全球化的觀點認為,國家需要的不是互賴,而是獨立,並僅限於和少許的友好國家,進行經貿整合。《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表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遷、疫情擴散等挑戰時,仍需高度仰賴國際合作,尤其是在貿易方面,全球化尚未結束、也不該結束,而是需要適度調整,以符合當前的國際情勢。

儘管近年許多大型經濟體逐漸走向貿易保護主義,但《外交事務》認為,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達到了歷史新高。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貿易總額達6,910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24%。在全世界的出口中,中間財的佔比依舊穩定,這意味著國際供應鏈並未出現大規模回流,企業的採購決策仍是著重在成本和質量上。同時,全球經貿的活絡,也代表多邊貿易規則仍在國際商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促進貿易自由化也能緩衝來自外部的衝擊。在疫情初期,由於口罩、手套和快篩試劑等醫療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供不應求。部份國家也對這些商品實施出口限制,導致物資短缺更加惡化。然而,在COVID-19疫苗研發後,數十億劑的疫苗在橫跨多達19個國家的供應鏈生產。倘若沒有自由貿易,全球經濟將會恢復得更加緩慢。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是全球化加快了疫情擴散的速度,但同時也是全球化提升了各國經濟復甦的效率。

此外,促進自由貿易也能改善氣候變遷的影響。在全球實現淨零碳排的過程中,船運、空運和陸運等一些碳排較高的產業尤為重要。目前各國正研究一些環保燃料如綠氫和綠氨,來替代傳統能源。透過自由貿易,可使綠能技術更輕易地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國際貿易和價值鏈所帶來的競爭和規模效益,也可降低研發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加速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而且,促進國際貿易可以讓各國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專精開發某些領域來減少碳排,最終全球皆可獲益。以全球的角度來看,從具有豐富的低碳能源的地區,進口能源密集性的產品,或從具有豐富水源的地區,進口水資源密集性產品是更合乎成本效益的。
 
在面對各國分歧的氣候政策時,《外交事務》認為,政府或可透過溝通彼此氣候政策的內容,在稅收、法規或補貼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因為倘若各國無法取得共識,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貿易摩擦。而自由貿易的終結最終會提高減碳的成本,降低企業對低碳投資的意願。而在降低貧富差距上,自由貿易使得那些國內市場較小或開發較緩慢的國家,能夠利用外部需求,將人力和資源轉移到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等更具生產力的領域,提高國內供給產能。倘若全球貿易消逝,這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因為技術和資金的缺乏,不得不走向衰退甚至蕭條。
 
現今全球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其中一項主因,是因為過往某些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過度集中。因此,各國應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網絡,來減少被競爭對手作為武器化的風險。這種建立更深入、分散和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被稱為「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其著重於在不過度依賴的情況下,實現各國互賴的貿易途徑。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