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F凝聚共識,提升供應鏈穩定與韌性
發佈日期 2023.06.30
作為美國重返亞洲經濟主導的里程碑,「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在5月的底特律部長會議上,針對「供應鏈協議」完成了實質性談判。14位成員國(美國、澳大利亞、汶萊、斐濟、印度、印尼、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達成共識,未來將建立確保供應鏈穩定的框架,提升其競爭力與韌性,降低斷鏈的衝擊。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指出,即便IPEF目前尚未有任何具約束力的貿易承諾,但透過新協議的內容,仍可看出,美國和印太夥伴對於發展供應鏈安全的共同決心。IPEF正在構建三個新協調機構來推動成員間的合作。首先,便是成立「供應鏈理事會」。透過制定關鍵領域的行動計劃,加強特定領域與貨物的供應韌性,並協助企業解決潛在的供應鏈漏洞;其次,IPEF也打造「供應鏈應急網絡」,當區域供應鏈中斷時,可以協調各國政府溝通和合作,及時因應危機;最後,則是在促進勞工權利方面,IPEF也成立「勞工權利諮詢委員會」,該單位由政府、勞工代表等相關人士組成,其任務是協助解決一些威脅到整體供應鏈韌性的勞工議題,從而保障區域供應鏈的勞工權利。

經過多番的談判,IPEF終於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事實上,在疫情間,全球深受供應鏈斷鏈影響,從半導體晶片到防疫物資都出現短缺的問題。此外,俄烏戰爭爆發,更衝擊到小麥和玉米的生產,進而導致糧食危機。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同時基於分散風險的考量,拜登總統在去(2022)年5月啟動IPEF,期望加深與印太盟友的產業鏈結與夥伴關係,進行區域經濟整合,從而達到「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生產」(Nearshoring)的戰略目標。

IPEF共涵蓋四大領域,包含「貿易」、「供應鏈」、「潔淨能源」和「公平經濟」。目前各成員已在「供應鏈」領域上達成合作共識,這表示許多印太國家正積極加入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的計劃中。然而,CSIS也提到,由於IPEF並非傳統的貿易協議,當中也無提出具體的激勵措施或融資機制。儘管IPEF已在供應鏈層面取得巨大進展,但最終的影響力仍有待觀察。另外,此次IPEF部長會議中,各國也提出「區域氫能(hydrogen)倡議」。試著利用公共與企業的專業知識,鼓勵在印太地區部署低碳與可再生氫能及衍生品,進一步發展綠色經濟。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 DOC)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官員均表示,下一輪 IPEF談判預計於7月初在南韓舉行,期盼在更多領域上探討合作機會。

另一方面,美中關係停滯不前,雙方不斷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相互較勁,但近期似乎出現了變數。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部長會議期間,與中國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進行了會談。儘管會議沒有產生具體成果,但也開啟了自間諜氣球事件後,首度美中高級官員會談。日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赴中與習近平會面。《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在疫情解封後,北京一直努力追求經濟復甦。不過,在房地產泡沫化、青年失業率激增、消費萎縮等多重影響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正面臨諸多挑戰。此次布林肯的訪華之旅,除了為兩國的衝突降溫外,也期望能開啟更多合作的對話。然而,在臺海、俄烏戰爭、晶片供應等核心問題上,雙方依舊無法取得共識。中國大陸希望華府取消出口管制,並停止一切制裁措施;同時,也要求拜登政府做出更多不支持臺灣獨立的保證,尤其在明(2024)年美國和臺灣的總統大選之前。外界表示,布林肯此行雖為美中關係破冰,但若核心問題未能順利解決,雙方關係終究難以獲得突破進展。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