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環境永續與循環經濟的重視日益提升,英國政府也積極加快永續政策與相關法規的腳步,特別是在包裝廢棄物管理方面,英國政府預計在2025年推動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革,包括「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正式上路、包裝稅制調整。這些變動不僅加重英國企業的合規壓力,也對進入英國市場的海外業者產生實質影響。臺商宜及早掌握法規趨勢並調整因應策略,以降低潛在風險並強化競爭優勢。
英國永續包裝市場的主要推動力是政府日益嚴格的法規,旨在減少塑膠廢棄物並鼓勵環保包裝做法。英國永續包裝市場規模於2024年達到97.1億美元。展望未來,根據IMARC Group的預測,該市場將於2033年達到187億美元,在2025年至2033年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為7.56%。
英國政府已推出多項政策,其中包括於2022年4月起實施的《塑膠包裝稅》(Plastic Packaging Tax)。該稅針對回收成分低於30%的塑膠包裝課徵,英國政府於今年4 月 1 日再次調升塑膠包裝稅率至每公噸217.85英磅,這是自 2022 年該稅制實施以來的第二次上調,顯示政府對減塑政策的持續推動。
此外 「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制度的推動也是一大助力。EPR制度將於2025年正式生效,該制度將家庭廢棄物回收的成本由地方政府轉由使用包裝的企業承擔。過去像是牛奶瓶與穀片盒等日常包裝物品的處理成本由地方政府負擔,其資金來源主要為納稅人;未來將由生產與銷售這些產品的企業承擔相關費用。迫使企業採用更環保的包裝解決方案,以符合法規要求並避免經濟制裁,從而促進永續包裝的實施。
除了監管措施日益嚴格之外,消費者對環境惡化與塑膠污染危害的關切日益殷切,從而轉向選擇以永續材料包裝的產品。越來越多英國消費者積極尋找重視環保包裝流程的品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2023年的數據,86.5%的英國成年人表示他們已採取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以因應環境議題,這反映出永續性已成為消費決策中的一項主要考量因素。
針對臺灣出口英國市場的企業,英國塑膠包裝稅,EPR制度的實施將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需及早因應。若臺商產品並非以自有品牌在英國銷售,且未在當地設立公司,而是由英國品牌商進口與銷售,一般而言,相關的包裝責任由該英國品牌商承擔。然而,若臺商以自有品牌直接進口英國市場,且年營收超過100萬英鎊或每年使用包裝量超過25公噸,便會被英國政府歸類為「有責生產者」(obligated producer),需依規定完成登記、包裝數據申報、繳納費用,以及處理PRN (Packaging Export Note)/PERN (Packaging Export Recovery Note)等合規事宜。
此外,若產品經由英國轉口至歐盟市場,則必須符合歐盟即將於2026年實施的《包裝與包裝廢棄物規則》(EU 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Regulation, PPWR)要求,包括包裝減量、可回收性及禁止特定包裝類型等新標準。
因此,臺灣出口商應採取以下積極因應策略:首先,在包裝設計上優先採用符合英國「可回收性評分標準(RAM)」中綠色等級的材料,以減少未來潛在的費用負擔;其次,建議即早建立內部的包裝資料追蹤與報告機制,記錄材料來源、重量與可回收性,即便尚未列為責任生產者,也能因應未來品牌商或法規的申報要求;最後,若產品使用塑膠包裝,建議善用化學回收材料並取得認證,自2025年起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可爭取塑膠包裝稅的減免或豁免。透過這些準備,臺灣企業能更有效因應英國永續政策趨勢,維持出口競爭力。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