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W報告:德國經濟依賴中國,尤以關鍵原物料及電子產品為最
發佈日期 2023.04.17
根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 für Weltwirtschaft, 簡稱IfW)2023年2月15日發布之研究報告,德國經濟對中國大陸進口依賴遠低於雙邊貿易統計數字帶來的普遍認知。整體而言,德國製造業僅小部分直接或間接仰賴中國大陸半成品,絕大部分仍來自德國本地。不過,中國大陸主導全球市場與德國對個別原物料及產品供應,尤其是在電子領域,短期內中國大陸的供應地位難以取代。

研究報告撰寫者之一的Alexander Sandkamp表示,德國亟需更多元化的策略,以正面因應日趨加劇的地緣競爭,並有助確保供應無虞。

在德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之商品中,以筆記型電腦(約80%)、手機(68%)、紡織品(69%)、音效圖卡等電腦零配件(62%)、相片元件及液晶顯示器(61%),以及特定電路板及印刷電路板(58%)等產品依賴度最高。至歐盟視為關鍵產品之稀土及鈧、銻等用於電池生產或表面塗層的原物料,德國自中國大陸進口比例逾85%。另德國對呼吸器、止痛藥等醫材藥品之依賴度也極高,部分進口占比也超過90%。

Sandkamp認為,在政治層面上,德國與中國大陸脫鉤並非無法想像,但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軍事衝突可能會引發對歐洲的制裁。部分情況恐導致臺灣因中國大陸的封鎖而無法供貨,加劇德國對特定關鍵產品的供應吃緊。

除中國大陸外,臺灣也是全球與德國電腦零組件及電子設備的重要供應來源。如果歐盟因中國大陸進犯臺灣而實施全面抵制,則幾乎找不到其他供應商;臺灣對自行車零配件的供應尤其至關重要。IfW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大陸與臺灣主導德國進口,共計約221項產品,比例逾80%。

不過,除了上述關鍵半成品外,中國大陸對德國經濟之重要性出乎意外地低,德國生產所需的直接半成品僅約0.6%來自中國大陸,美國(0.8%)與法國(0.7%)更顯重要。但如將德國從第3國獲得的間接半成品納入計算,則中國大陸在德國製造中的占比將升到1.5%。

在德國終端消費產品方面,中國大陸的重要性也不大,僅1.4%直接來自中國大陸;倘考量間接影響,則比例上升到2.7%。中國大陸對終端消費品的重要性幾乎是德國製造的2倍。

就貿易統計數據而言,中國大陸是德國最重要進口來源,比重近12%;但另一方面,自美國、法國進口占比分別為6%及5%,而歐盟占德國進口比例也超過50%。中國大陸對德國經濟雖有特定的重要性,但德國自身也從事製造及消費,比例分別超過80%與70%。

Sandkamp分析,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德國經濟對中國大陸依賴甚低,但貿易關係一旦終止,則重要原物料、藥品等供應缺口,將令德國榮景蒙受巨大損失。按模型計算結果,如歐盟與中國大陸脫鉤致貿易減少97%,德國經濟產值長期而言將減少1%,以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計算,相當於每年損失約360億歐元。

IfW報告建議,德國政界不應等到為時已晚,才尋找替代供應來源,而是必須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或投資擔保來避免最壞情況的發生。如果可能,中國大陸應是德國貿易組合的一部分,但不能是唯一的供應來源。具言之,歐盟在與澳大利亞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協商時,原物料議題尤應是聚焦重點。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入口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