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中貿易戰起,「地緣政治」就成為了企業布局的考量要素之一。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後,這項概念更是從原先的產業布局條件,演變成國際政經的挑戰。戰爭初期,俄羅斯利用本身對歐盟天然氣供應的主導地位,對歐盟經濟脅迫,希望藉此削弱歐盟對烏克蘭的支持。雖然歐盟並未屈服,但也飽嚐對俄能源依賴增加供應鏈風險的苦果。因此,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在2023年3月提出「去風險化」(de-risking)概念,致力打造歐洲的自主供應鏈。然而,目前歐洲在經濟上正落後美國,對中依賴也不斷加深。因此,如何善用歐洲的優勢,持續創造繁榮並提升競爭力,已成為歐盟最重要的議題。
今(2024)年9月,前義大利總理及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表了一份《歐洲競爭力的未來》(The future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報告。他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對歐商而言已大幅萎縮,且中企也已發展稱歐企的重要競爭對手。為因應中國大陸的雙重挑戰,他提議對歐盟內部市場進行改革,一方面,縮小與美國的創新差距,進一步協調脫碳與競爭力;另一方面,則透過減少對外依賴,強化歐盟的經濟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德拉吉在報告中也特別強調「對外經濟政策」的重要性,並建議歐盟和一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協調優惠貿易協定與直接投資。此舉既可建立歐盟的關鍵戰略儲備;也可構建歐盟對外的產業合作夥伴關係,確保關鍵技術的供應鏈安全。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認為,德拉吉的「對外經濟政策」正好彌補了歐洲長年的貿易政策空洞。歐盟近年的貿易政策核心不只保障關鍵資源,還延伸到多項領域。以綠色產業為例,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就促使各國採用自身的碳價機制;在數位經濟領域,為避免不可知的金融衝擊,歐洲央行對數位歐元態度相對保守,目前對數位歐元仍持管制立場,並以保護傳統銀行商業模式為主軸。此舉若持續,勢必將不利於歐元國際化的腳步,以及國際貿易歐元計價的可能性。
不過,由於各會員國的經濟和政治情況不同,歐盟貿易政策勢必無法滿足所有成員的需求;這也導致成員在政策制訂的看法上偶有分歧,難以形成共識。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近期歐盟對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課稅的議題。由於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許多中企都向外國傾銷產品。不少國家的本土產業都深受影響,紛紛控訴中國大陸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歐盟更是在2023年對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並在日前的最終投票中,以多數贊成的結果,同意對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加徵最高35.3%的反補貼稅。《歐洲新聞台》(Euronews)指出,歐盟執委會日前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反補貼調查案」進行課稅表決,其中法國、義大利、立陶宛、波蘭等10國均表示贊成;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5國反對;而比利時、捷克、希臘、西班牙等12國則選擇棄權。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表決中出現大量國家棄權,這些國家大多都和中國大陸有較深的經貿關係。由於擔心未來會遭到中國大陸的經濟報復,因此採取保守的立場。雖然歐盟最後仍通過了課稅標準,但這也反映出歐洲長期以來對抗中國大陸的顧慮。從這場投票中,可以看出歐盟各國既需要中國大陸的低價電動車進口,同時也需保留足夠大的內需市場,來滿足歐盟汽車製造商的產能。德拉吉建議,歐盟可整合外交戰略、各國內部經濟和產業政策,制定一套對外經濟政策,包含「對中國大陸開放有序性的進口」、「提供消費者補貼和採購政策,鼓勵購買歐產電動車」,最後再對兩者的最佳比例,進行整體量化評估。
自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後,中國大陸也先後對歐盟進口的乳製品、豬肉和白蘭地,展開反補貼及反傾銷調查。外界擔憂,歐、中未來可能會爆發新一輪貿易戰。然而,儘管歐盟對中國大陸存有經濟依賴,但歐盟仍可利用市場准入的籌碼,爭取更多和中國大陸談判空間。《外交家》(The Diplomat)分析,在過去十年中,歐盟開發了一系列工具來重建戰略自主權,包含外資篩選機制、外國補貼監管、反經濟脅迫等,這些都有助於歐盟應對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競爭。在法律授權下,歐盟執委會可針對一些因政治動機而對歐盟採取貿易限制的對手,徵收關稅或採取其他反制措施。同時,執委會也可以審查歐盟的出、入境投資,保護本土產業免受不公平外部競爭。此外,歐盟還致力促進歐洲的關鍵產業發展,提升其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雖然歐盟長年對華貿易逆差,但這也凸顯出中國大陸對歐洲市場准入的依賴。中國大陸有16%的出口都流向了歐盟,而歐盟卻只有9%的出口流向中國大陸。這種貿易不平衡也為歐洲提供了戰略機會。尤其是在電動車領域,眾所周知,美國和加拿大目前都已對中國大陸電動車課徵100%的關稅,對中國大陸而言,歐盟目前無疑是最後的主要外銷市場。雖然歐盟未來可能會對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徵收約45%的關稅,但相比美、加的課稅幅度,仍相差甚遠。《外交家》認為,即使歐洲仍高度仰賴中國大陸進口,但歐盟也擁有重要的戰略影響力,並可利用中國大陸對歐市場准入的需求,在不切斷重要經濟鏈結的情況下,平衡雙方的互賴關係,從而保護自身戰略利益。
相較美國大刀闊斧的對華貿易政策,歐盟在處理中國的經貿問題上,仍保留一些彈性空間,以降低雙方衝突升級的風險。從馮德萊恩提出的「去風險化」到德拉吉主張的「對外經濟政策」,都一再證明歐盟對重建供應鏈自主的決心。當然,欲實現歐盟的對外經濟政策,勢必得先以集體戰略目標為導向,再由成員共同制定策略。然而,由於歐盟並非單一國家,而是由歐洲多國組成的政治及經濟聯盟,這意味著部份歐盟的政策,不一定能符合每位成員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如何在各國的利害關係中,平衡彼此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就成了歐盟決策者最大的挑戰。制定一項對外經濟政策並不難,要如何在各成員國落實,才是最大的考驗。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