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越GDP議程,臺灣才能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上)
發佈日期 2023.07.05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全球倡議「棄成長」(degrowth)的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發起「全球棄成長日」(Global Degrowth Day),喚起各界以棄成長路徑達到永續發展。

超越GDP的長征

本文章中,梳理出建構GDP以外可衡量社會整體福祉的指標,已被置入國際永續政策議程之中。但事實上,這30年來已有不同國際機構與研究群提出諸多試圖取代GDP的指標。

班杜拉(Romina Bandura)在2005年時檢視全世界測量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面向的社會指標,發現不論是社會指標的數量或是其所測量的面向廣度,都有顯著增長的趨勢,其中有80%是在1991年至2005年間被發展出來。在班杜拉2011年的更新版本中,社會指標的總數更達到290個,並包括經濟、教育、環境、治理、健康、福祉與其他等七個面向。

舉例而言,199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UNDP)便著手規劃最初版本的「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測量與人類生活品質更為息息相關的面向,包括「出生時預期壽命、平均就學年數、預期受教育年數、人均國民所得」等數據。也有研究者針對GDP進行改良,建構出「永續經濟福祉指標(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ISEW在GDP之上,將經濟分配、資源耗竭、土地損失,以及污染納入考量。類似的指標還包括「真實進步指標(Genuine Progress Index,GPI)」,即在ISEW的基礎上再加入安全與犯罪成本、家戶穩定性、就業/失業、休閒等面向。

201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且每年發布「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涵蓋居住、收入、就業、社群、教育、環境、治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以及工作/生活平衡等11大領域,共20個指標。藉由此一指標,我們可以超越狹隘的GDP視野,更加全面地瞭解一個國家在其他重要社會福祉面向的表現,一個國家雖然在物質條件上名列前茅,但是否是以環境、社群、工作生活平衡等其他福祉面向為代價?

另類福祉指標解構GDP成長

相較於上述另類福祉指標,GDP公式忽略了無酬勞動、非正式經濟行為、外部成本以及社會不公,但若GDP與前述福祉指標的量測結果具有正相關性,是否代表即使GDP不能「完全等同」於社會進步,如果它能反映一部分的福祉,那麼追求GDP成長依然是有正當性的?

然而,GDP成長並不代表社會進步,兩者之間並非線性關係,甚至GDP增長可能以部分福祉為代價。許多研究都指出「閾值效應(Threshold effect)」的存在,尤其是較為富裕的國家,當GDP的成長超過一定程度之後,其與社會福祉之間的正相關關係便不再存在。

例如,有研究指出美國1970年到2000年的人均GDP成長一倍,但人民的快樂程度卻停滯不前,甚至微幅下降。若運用「永續經濟福祉指標(ISEW)」,研究發現雖然美國人均GDP在1970與1980年代每年成長2%,但1970年代ISEW卻僅成長0.7%,在80年代甚至減少了0.8%,顯示GDP成長與環境、分配福祉之間存在落差。

此外,也有研究者檢視義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與馬凱(Marche)這兩個地區,1999年至2009年間在ISEW與GDP兩個指標上的趨勢差異,並發現托斯卡尼的GDP表現雖然一直比馬凱來得優異,但馬凱的ISEW指數卻每年皆穩定地高於托斯卡尼地區,顯示在將環境永續、經濟分配等福祉面向納入考量後,馬凱地區的社會福祉表現實際上優於在傳統經濟產出數據上較為亮眼的托斯卡尼地區。
此外,在當前氣候危機的脈絡下,永續轉型的論述日益強調「經濟成長」與「環境破壞」兩者之間「脫鉤/解耦(decoupling)」的重要性。其主要論點是隨著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將可以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降低對自然資源使用的依賴。

一般而言,許多研究會藉由檢視「資源密集度(Resource Intensity, RI)」的變化來辨識脫鉤效應是否存在。資源密集度的公式為「國內物質消費(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 DMC)」除以「GDP」,即「物質消費/GDP」,另外則有研究探討能源消費與GDP之間的關係。然而,主張「超越GDP」的研究者則認為上述公式僅著重「分子」,卻忽略了「分母」—即GDP的適當性。
卡利梅里斯(Kalimeris)等人為驗證「GDP成長與經濟破壞之間的脫鉤效應」是否真的存在,運用「人類發展指數(HDI)」、ISEW以及GPI等另類指標,檢視「福祉提升」與「資源使用」之間的關係,以及「資源使用/福祉」的趨勢與「資源使用/人均GDP」趨勢之間的落差。

研究發現:國家之間存在巨大落差,相較於已發展國家近幾年在資源消費與福祉提升之間呈現脫鉤趨勢,發展中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巴西、墨西哥等,其資源消費與福祉提升的耦合趨勢則相當顯著。此外,從全球尺度上福祉提升與能源消費強烈耦合的趨勢來看,已開發國家的脫鉤現象並不必然來自資源效率提高,亦可能與重工業與生產鏈外移到其他國家有關。

卡利梅里斯等人的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在於,資源使用與福祉提升之間存在著相當強的耦合關係,而非脫鉤,即需透過不成比例地高的資源來提升福址。這解釋了為什麼相較於GDP的上升趨勢,另類指標所呈現的福祉成長曲線上升程度較少,甚至是下降的。如可以用0.5單位的資源消費取得1單位的GDP成長,但卻需要1甚至2單位的資源消費,來提升1單位的社會福址提升。
 
此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有二。首先,這個結論並不在說「提升社會福祉很昂貴」,而是因為另類福祉指標將許多「不被GDP計算,但卻會侵蝕GDP的社會外部成本」納入考量,因此相較於GDP,另類指標更精準地呈現了「社會進步」的幅度與成本。

再來,由於各國經濟政策長久以來乃是以提高GDP為重點,因此可能忽略其他社會福祉面向,導致國內資源消費以刺激生產與消費為主,卻忽略提升社會福祉,以至於資源消費與福祉提升無法脫鉤。

這些運用另類福祉指標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只看GDP與資源、能源消費脫鉤的趨勢,而沾沾自喜做到綠色成長,那麼我們很可能被嚴重地誤導致錯誤的方向。因為GDP無法完全反映生活中那些影響我們福祉的真實面向,GDP的成長並不一定會伴隨著福祉的增加,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可能兩者背道而馳。GDP成長可能同時伴隨著環境污染、自然資源耗竭、貧富差距擴大、城鄉與區域差距、過勞等現象,而後者在成長驅動(growth-driven)的政策下,往往是被放在次要位置或是被忽略的。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