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後替代性海運燃料將加速採用:轉型動能與挑戰
發佈日期 2025.09.24
隨著全球淨零排放目標逐漸逼近,航運業正面臨重大轉型壓力。根據近日在新加坡舉辦的亞太石油會議(Asia Pacific Petroleum Conference, 簡稱 APPEC)會議上,多位航運業高層的觀察與預測,替代性海運燃料的應用雖在2020至2030的十年仍處於摸索階段,但2030年後將因更嚴格的排放規範而加速推進,並可能在2040年前帶來產業結構性的改變。

政策驅動下的燃料轉型壓力

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以及海運燃料標準等法規,正逐步改變航運業的運作環境。馬士基石油交易公司(Maersk Oil Trading)執行長Emma Mazhari指出,歐洲市場已經能觀察到低碳燃料供應量增加的現象,這意味著政策的影響正逐步落地。

政策不僅僅是限制性的約束,更是一種市場訊號。隨著碳排放成本逐漸外部化,傳統依賴重油的船舶將喪失競爭力,而低碳燃料的可得性則會提升。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將在2030年後隨著規範全面收緊而進一步加速。

航運巨頭的投資策略轉變

馬士基已明確宣布,不再投資於單一燃料船舶,而是全面轉向雙燃料船隻,以確保長期投資回報的靈活性。這顯示出龍頭企業對產業未來方向的高度確定性:雖然目前低碳燃料供應仍有限,但為了避免資產擱淺風險,必須在設計階段就納入替代燃料的彈性。

這一策略具有「過渡性」與「前瞻性」雙重意義:

過渡性:在短期內仍可使用傳統燃料以維持營運穩定。

前瞻性:當低碳燃料市場成熟時,能迅速切換,避免因單一燃料船而遭遇監管或市場壓力。

低碳燃料技術的多元選項
 
1.液化天然氣(LNG)與甲醇

日本三井商船(MOL)執行長橋本剛指出,在未來五至十年內,航運公司將以液化天然氣與甲醇這些「已被驗證的產品」作為減排的首要方案。這些燃料在技術成熟度與基礎設施建設上已有一定基礎,因此成為過渡期的首選。

2.綠氨、綠色甲醇與生物甲烷

長期而言,真正能大幅減少碳排放的將是綠氨、綠色甲醇與生物甲烷等新一代燃料。這些燃料雖仍處於發展與測試階段,但其潛在減排效果顯著,將成為2040年後的主流解方。

3.風能輔助推進

MOL同時積極探索風能推進系統,顯示出航運去碳化並非僅限於燃料替代,也涵蓋能源多元化與混合驅動模式。這種跨領域創新有助於提升整體減碳潛力。

地緣政治與市場不確定性

Tata NYK Shipping總經理Amitabh Panda指出,無論地緣政治如何波動,去碳化對航運業而言都是必要條件與長期戰略。然而,他同時坦言,瞬息萬變的地緣政治環境確實增加了資本配置的難度。

具體挑戰包括:

供應鏈安全:燃料來源是否穩定,特別是在綠氨與生物燃料尚依賴特定區域供應的情況下。

資本投入不確定性:當前市場缺乏明確價格信號,企業難以決定投資時機與規模。

國際政策協調:若各國政策差異過大,可能導致市場分化,增加航運公司跨國營運的成本。

航運去碳化的「斷斷續續」現象

橋本剛形容,當前航運去碳化過程是「stop and go」(走走停停)。其原因在於:

燃料供應不足:低碳燃料尚未形成全球穩定供應網絡。

基礎設施缺口:港口加注設施不足,限制了船舶實際使用新燃料的可行性。

成本競爭劣勢:相較於傳統燃料,替代燃料成本偏高,缺乏市場誘因。

然而,隨著2030年後的政策強化與市場規模化,這一現象有望逐步改善,轉向更具持續性的成長軌跡。

結語

儘管短期內受制於地緣政治與市場波動,航運去碳化仍是不可逆的趨勢。政策壓力與技術創新將共同推動產業轉型,對航運業而言,2030年後替代性燃料的發展將進入關鍵期,其可能逐漸進入實質的規模化應用階段。這不僅改變航運業的營運模式,也將對全球能源市場、貿易結構與氣候治理帶來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