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A:亞洲已成為歐盟二手紡織品的垃圾場
發佈日期 2023.06.27
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的報告顯示,亞洲已成為歐盟二手紡織品的垃圾場。
 
2019年,非洲接收超過60%的歐盟二手紡織品,確立了其作為歐盟二手紡織品主要目的地的地位。然而,隨後亞洲卻在此份額有顯著成長,該地區進口歐盟41%的二手紡織品,幾乎快與非洲的占比(46%)持平。
 
歐洲環境署對出口這些紡織品的未來不確定性表示擔憂,因接受國採用的再利用、回收或處置方法並無詳細記錄。
 
過去二十年,歐盟二手紡織品出口的明顯成長亦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出口數量自2000年的55萬噸左右,增加至2019年的近170萬噸,成長超過三倍。另一個隱憂是,可能會有人以二手商品的名義,將廢棄物不依照廢物管理法規處理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每年產生約580萬噸紡織廢料,平均每人約生產11公斤。
 
歐洲環境署的報告強調,因歐洲對平價服裝的需求增加,使得許多二手紡織品出口至非洲國家,供當地再利用。然而,不適合重複使用的紡織品一般會進入露天垃圾填埋場,或非正式的廢棄物處理流程。相較之下,亞洲國家傾向將二手紡織品進口至專門的經濟區,並進行分類和加工。而這些紡織品大部分會被降級回收,製成工業抹布或填充材料;不能回收或再出口的紡織品,最終可能會進入一般廢物管理系統,主要是垃圾填埋場。
 
根據最新的數據,歐洲國家向非洲和亞洲出口90%的二手衣物和紡織廢料。紡織廢料是歐洲消費市場造成環境壓力和氣候變遷的第四大來源;於這些廢棄物中,近三分之二是合成纖維。雖然部份紡織廢料在歐洲被單獨收集及回收,但由於當地的再利用和回收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的廢料仍被出口至非洲和亞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