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港之經貿關係與前景
發佈日期 2022.12.28
美中對抗自2018年開始至今,已歷經約5年時間,雙方不論在政治、貿易或軍事等領域的抗衡仍不斷升級,美國從起初增加關稅,到現今祭出各項產品禁令,目的便是期望透過經貿戰略,逐步削弱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甚至全球的經濟實力,以維護其世界領導的地位。美國於2020年要求凡是從香港進口的產品,都需標註「中國大陸製造」,然而,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裁定,認為美國所提出的規定,並不符合世貿規則,港府亦敦促美國儘快取消上述附帶歧視與不公的規定,以維護香港的貿易權益。

此要求為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0年提出,主因是針對北京與香港當局對於民主運動的嚴厲鎮壓,並頒布「港區國安法」後,對於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據《美國貿易內情新聞網》(Inside U.S. Trade)的報導指出,川普於2020年7月便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撤銷香港以往享有的單獨關稅區待遇,隔月並要求香港進口至美國的產品都需標註「中國大陸製造」。隨後中國大陸便向WTO提出申訴,經過漫長的審查程序後,WTO近期公告裁決結果,表示美國與香港之間的緊張關係,未達到啟動安全例外條款的「國際關係緊急狀況」的門檻,因此裁定美國違反世貿規則。

對於WTO的裁決,美國、香港的官方均做出截然不同的回應,《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引述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言人Adam Hodge的聲明,Adam Hodge表示:「美國認為這項裁決『存有缺陷』,將不會撤回對香港進口產品貼標籤的要求。美國是針對中國大陸侵害香港自治、民主及人權等行動做出的回應,這些行動已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國安問題不能被WTO爭端解決機制審查。」;另一方面,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丘應樺局長則對該裁決表示歡迎,他提到:「港美兩地的出口貿易額僅佔總額的0.1%,雖然美國提出之規定對香港影響不大,但此案涉及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的原則,同時也為製造業帶來不必要的憂慮,港府應據理力爭。」由此可見,該貿易爭端仍未平息,美國未來將可能持續嚴格審查自香港進口的產品。

香港自鴉片戰爭後便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基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英國便將香港作為與中國大陸通商的港口之一,同時也將其打造成為其他亞洲殖民地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運送資源往返歐洲的中繼點。在歷經英國多年的治理下,香港便源生出與中國大陸截然不同的政經環境,這也讓中共當局在國共內戰後,不選擇立即收回香港,而是提出「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直到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完成簽署後,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綱要下,香港確定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大陸。香港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以及「國際金融中心」須歸功於其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法律與政經制度,這成功吸引許多外資的注入,促使當時的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得以蓬勃發展,爾後再成功轉型到金融服務業。然而,自從2003年的七一遊行後,北京當局對香港的管控日漸收緊,更在2020年對當地實施國安法,使得香港獨特的經貿地位逐漸不復存在,加上如今美中抗衡的局勢,美國將有機會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實施更嚴格的進出口管控。

美國媒體《CNET》的報導指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11月底發布命令,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國內進口和銷售華為、中興及海康威視等中國大陸廠商的設備,並引述FCC主席Jessica Rosenworcel的發言:「FCC將不會授權一切不可信的通訊設備在我國使用,以維護國家安全;這些新法將有助於保護國人免受電信通訊的國安威脅。」顯然美中對抗的現況,已從經貿利益升級到國家安全的層面,未來美國將會進一步嚴厲管控自中國大陸進口的產品,這便可以理解為何USTR不認同本次WTO的裁決。

美國目前正採取貿易管制,配合多邊結盟的戰略,降低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對雙方而言「科技」便是取勝的關鍵,美國先前頒布《晶片與科學法案》,牽制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同時,也祭出多項禁止中國大陸進口的命令,雖然目前香港與美國的經貿關係尚淺,但在多重的限制下,不排除中國大陸未來會設法將國內產品,透過香港間接出口到美國,藉此突破禁令。因此不論是基於國家安全或是科技競爭等原因,在兩國對峙未有趨緩之前,縱使WTO裁決已定,但仍難以動搖美國的立場。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