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衰退:全球經濟迎向未知
發佈日期 2023.09.06
因俄烏戰爭、美中博弈、疫情衝擊、氣候變遷,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國際關係面臨諸多挑戰,對世界經濟亦造成負面衝擊,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對全球化總帶來益處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報告即指出,全球經濟從過去數十年的一體化,已逐漸走向分裂。進而導致全球各國GDP與GNP雙雙減少,部分國家更因技術脫鉤而蒙受損失。IMF預測,2028年全球GDP增長率僅剩3%,此一數據為過去三十年來最低的五年期預測。隨著各國針對國際合作、商業投資紛紛設立更高的障礙,長遠來看,GNP相較GDP減少幅度更多,恐高達7%。這將導致原本疲弱的全球經濟更加險峻,低收入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更是首當其衝深受影響。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近期的報導就以「地緣經濟裂解」(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定義這個全球化經濟整合逆轉的趨勢。《外交事務》報導表示,這樣的分裂,雖然能為特定國家在某些層面的決策中帶來一定優勢;然而,對全球經濟整體而言,卻需要付出龐大的經濟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包含「進口成本上揚、市場分散、取得和擁有特定技術困難、各國非技術勞工需求增加(全球分工不在,無法將產品線移至勞力成本較低之開發中國家)」。上述各項成本的提高,將減少開發中國家取得已開發國家創新和技術傳播的機會、限制國際投資的選擇,最終導致生產下降、生活水準降低,甚至阻礙開發中國家的發展。

《外交事務》報導即表示,全球經濟越分裂,不只代表貿易量下滑和貿易壁壘上升,其中存在的技術脫鉤嶼也將日趨明顯。即便這樣的措施,能夠確保供應鏈的彈性,保護國家利益;但長遠來看,貿易聯繫的瓦解,將讓世界經濟更不穩定。

隨之而來的全球商品、服務、資本等跨境流通逐步放緩,進一步助長貿易保護主義的孳生,這讓地緣經濟碎裂更趨明顯。《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也提到,當世界經濟出現較大的結構性變化,將導致因全球化而發展出的國際貿易體系跨境投資機制、國際貨幣支付系統、全球金融安全網(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 GFSN)等國際貨幣體系之服務系統的瓦解。

就如同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該協定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由44個國家代表於美國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召開聯合國與同盟國間的貨幣金融會議。該協定就各國對貨幣兌換、國際收支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等問題,創建以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自此,國際開始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以彌補黃金不足,並提高全球購買力,促進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重建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經濟合作,終結因戰爭與美蘇對立而陷入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然而,因為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美國黃金儲備減少、美國通貨膨脹加劇,以及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最終導致搖搖欲墜的布雷森林體系走向崩潰。

《路透通訊社》(Reuters)就認為,對於逐漸破碎的新全球經濟體而言,地緣政治分裂可能帶來更多的金融不穩定,影響層面包含降低跨境投資、資產價格、支付系統及銀行放貸能力等4個面向。因此,為確保各國能有效加強危機管理,國際貨幣基金正透過提高貨幣互換額度與預防性信貸額度,藉此建立新的金融防衛機制,以加強各區域金融安全網。《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相關報導中,也支持上述做法。該報導並認為,當世界進入更分裂的新時代後,各國更應凝聚團結共識,才能解決各種重大的全球性挑戰。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