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總統政府對多國商品祭出一系列高額關稅,對製造業帶來沉重壓力。受影響的對象涵蓋廣泛,包括對印度與巴西徵收50%、對加拿大徵收35%、對中國大陸徵收30%,以及對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除了稅率不斷升高外,策略帶來的連鎖效應更推升運輸、倉儲與人力等成本,使企業急於尋找有效的應對之道。
關稅衝擊顯現
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表示,僅2025年第二季,關稅就使其收入減少逾10億美元,年減34%,全年衝擊恐達50億美元。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預計全年虧損將落在13億至15億美元之間;工業工具製造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則預估,關稅將造成高達8億美元的成本。美國最大鋁業公司美鋁(Alcoa)同樣受到波及,加拿大進口關稅已讓其第二季額外支出1.15億美元。
在壓力之下,美國製造商正透過多種方式試圖抵銷成本。
提價轉嫁
關稅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消費者負擔增加。智庫AlixPartners預測,汽車業者將把高達80%的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推升新車價格6%至22%。例如,義大利豪華車廠法拉利(Ferrari)已因新關稅政策將部分車型價格上調10%。漲價潮不僅限於汽車業。Nike宣布自2025年秋季起調漲售價;Sony則將PlayStation 5遊戲主機調漲50美元,理由是經濟壓力與對中國大陸電子產品加徵的關稅;史丹利百得今(2025)年已在美國零售通路漲價,並計畫稍後再度調整。據估算,2025年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將因此多支出約2,400美元。
「關稅工程」:產品重新設計
另一項應對手段是所謂的「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即透過修改產品設計、材料或組裝方式,使商品符合較低稅率的分類標準。鞋類品牌CONVERSE便曾在鞋底增加一層絨毛氈,將運動鞋成功歸類為拖鞋,稅率因此由20%降至6%。然而,產品重新設計需要耗費時間與資金,還可能影響品質與供應鏈穩定。部分玩具製造商甚至選擇刪減電池、配件或包裝,以縮減進口成本。
供應鏈重組與回流
越來越多企業轉向供應鏈重整。美國行動論壇的報告指出,40%的製造商正在尋找替代供應商地區,策略包括回流美國本土、近岸外包,或轉移至關稅較低的國家。通用汽車計劃透過回流生產抵消30%的關稅衝擊,並投資40億美元擴建美國組裝廠。史丹利百得則承諾到2026年底將中國生產比例降至5%以下;WD-40亦表示將改在美國採購零件。Nike與Ralph Lauren則積極將部分製程轉移至關稅友善的地區。
調整貨運與轉運策略
調整物流動線同樣能節省成本。樂器配件製造商D’Addario原本將所有中國大陸製產品先運至美國再出口,如今則直接由中國大陸工廠送往海外客戶,藉此大幅減少美國關稅。不過,部分企業甚至鋌而走險,採取所謂「原產地洗白」或非法轉運手法,將中國大陸商品經由東南亞國家重新包裝或加工,再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高關稅。雖然此舉帶來短期利益,卻存在法律風險。
未來展望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川普政府的政策正將美國企業推入「生存模式」。智庫Equitable Growth分析也顯示,製造業是關稅衝擊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在美國受影響最大的25個子產業中,有19個屬於製造領域,包括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原金屬與成衣。
研究顯示,工廠成本可能上升4.5%,且已有六成企業承受物流成本增加。面對不確定的國際貿易局勢,如何靈活運用提價策略、產品設計調整、供應鏈重整及物流優化,將成為製造商能否在未來存活與發展的關鍵。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