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社報導,一直處於抗議活動前線的緬甸工會正敦促外國成衣公司與緬甸政府切斷貿易聯繫以向軍方施壓,但部分工人擔心因此失業。自2月1日軍方接管政權以來,緬甸的成衣廠已裁員逾25萬人,並引發反軍方抗議者盼延長對執政軍方的制裁,然而許多成衣工人擔心受累失業。
根據非營利組織緬甸工人團結聯盟的統計,一項對400名工人的調查(包括290名成衣廠及鞋廠勞工及部分失業者)發現97%的人不支持工會推動更廣泛制裁的訴求。歐洲議會則已注意到工會及權利組織的要求,於10月份呼籲迅速審查歐盟的貿易優惠,這些優惠促成過去10年緬甸的成衣出口飆升。
聯合國數據顯示,在歐盟允許發展中國家免稅出口的《除武器外皆免稅-EBA》貿易優惠的幫助下,成衣出口占緬甸2019年出口總額的30%,價值65億美元,高於2011年的不到10億美元。EBA適用致力於保護人權的國家,然自2月1日以來,緬甸勞動條件不斷惡化,被批評已不適用EBA。歐盟議會在10月7日決議表示,緬甸民主化進程因軍方接管政權被破壞,已損及EBA的適用條件。
權利倒退(RIGHTS ROLLBACK)
先前緬甸的成衣廠僱傭約70萬人,其中多數是支持農村家庭的年輕女性,而自軍方接管政權以來,成衣工會領導人動員工人參加罷工及抗議活動。勞工運動者表示,成衣業已經受到COVID-19嚴重衝擊情況下,工廠再遭縱火且被納入戒嚴令管制,歷經10年來之不易的勞工權利正在倒退。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2021年上半年,逾25萬人失去了工作,仍在職者的工時則至少減半。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緬甸工會聯合會還支持180多個緬甸工會及民間社會團體發起的一項運動,要求外國政府及公司切斷與緬甸的所有經濟聯繫。該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緬甸工業工人聯合會主席Khaing Zar Aung表示,因政情影響經濟,造成數百萬飢民的可能性已大於大規模失業。聯合國今年4月提出警告,緬甸到2022年可能有多達1,200萬人陷入貧困,這是自2005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情勢,緬甸已處於經濟崩潰的邊緣。
向下沈淪(RACE TO THE BOTTOM)
有評論者認為,進一步的經濟制裁可能會對緬甸成衣行業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並使工人面臨更高的風險。前國際勞工組織駐緬甸代表Richard Horsey表示,那些有助推動改善勞動條件的國際品牌可能會率先退出緬甸,造成緬甸環境的沈淪。在西方品牌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柬埔寨或孟加拉國等競爭對手後,對勞工權利不太關心的生產商將填補該缺口。
歐洲品牌H&M、Marks & Spencer及Primark表示,他們致力於幫助緬甸工人。總部位於英國的供應鏈監管機構倫理貿易倡議組織正對緬甸現狀進行評估,將於明年初提出報告。Primark發言人表示,將繼續維持訂單及現有供應商。在仰光的Roo Win工廠,也為歐洲成衣品牌供貨,機器操作員Nyo Nyo Tan稱,他們的午休時間被削減到剩15分鐘,如果員工不能達到提高的產量目標,就會受到威脅及騷擾,工會領袖及其他反對者也會被工廠老闆解僱,但工作環境雖不斷惡化仍好過失業,我們依賴其他國家的訂單,而他並不知道國際制裁行動,只想請求這些品牌不要離開。
【資料來源:投資臺灣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