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PK全球基建夥伴 中國大陸與美歐外援競逐加劇
發佈日期 2022.08.25
中國大陸8月中宣布免除非洲17國共23筆債務,想緩解其外援帶來的「債務陷阱」爭議;而七大工業國6月提出5年6千億美元外援大餅後,8月終於出現一筆跨洲投資案。這顯示兩方外援將更配合各自地緣政治利益、升高競逐。

從斯里蘭卡國債危機、柬埔寨成中國大陸詐騙集團據點,到波羅的海3國皆退出中東歐與中國大陸合作機制,這些事件的背景都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計畫有關。連串負面新聞下,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8月18日視訊主持「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時,宣布免除非洲17國截至2021年底剩餘的23筆無息貸款債務。

這個舉動有多慷慨,因中國大陸未公開債務免除總金額,難以判斷。不過根據德瑞爾(Axel Dreher)等5名學者合著的「指望北京」一書(Banking on Beijing,尚無中文版,bank on意為指望,也有金融雙關涵意),中國大陸外援金額「借的遠比捐的多」,而對非洲則是以捐為主。換言之,王毅的宣示從全貌來看,恐怕只是「意思意思」。

德瑞爾等學者將中國大陸資助海外國家的模式分成「援助」(aid)與「借貸」(debt)兩大類,他們分析2000至2014年中國大陸政府及相關機構對138個國家的4327個計畫,發現總額3517億美元(以2014年幣值計算)中,23%屬於捐助或低利貸款,61%屬於接近市場行情的融資,另有16%較難分辨。

在接受資金的國家中,非洲地區占了中國大陸「援助」金額的一半,亞洲和中東歐國家則是借貸居多,俄羅斯更是中國大陸最大「債務人」。

中國大陸自2013年起的對外金援幾乎都納入「一帶一路」框架,德瑞爾等學者另以2013至2017年的資料初步分析後,認為「借大於捐」的模式並未改變。因此他們比喻中國大陸已從「慈善家」變成「銀行家」,絕大比例的海外合作計畫並不能用一般定義的「海外發展援助」(ODA)來理解。

吉爾朋(Anna Gelpern)等另5位學者在去年發表的文章則爬梳100份中國大陸外援計畫合約內容,發現中國大陸是個強勢且商業頭腦靈活的金主,大部分合約都有更加保障貸方權益的條款。

這些研究反映了中國大陸埋下「債務陷阱」的疑慮,也顯示它每年平均850億美元(約新台幣2.6兆元)、是美國等其他大國2倍以上的龐大外援計畫,除了外交目的,還帶有輸出內部過剩生產力及外匯存底的動機。這個與他國大不相同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嚴厲挑戰。

另一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8月上旬出訪非洲時,宣布投資6億美元打造從東南亞、中東、非洲連到歐洲的1萬7千公里海底通訊電纜。這是七大工業國(G7)自6月提出「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夥伴計畫」(PGII)以來,極少數浮出的具體案件。

據德瑞爾等學者分析,過去美歐的外援絕大多數都是「援助」甚於「借貸」。如今G7的計畫則強調「投資」,除了公共資金也要向民間企業機構籌資。同時,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引述不具名歐盟官員表示,未來這些計畫不能再過於傾向傳統的發展(指協助低開發國家的建設),「我們需要聚焦在地緣政治」。

美歐外援不想只做「慈善」而要民間加入投資,在企業需計較成本效益下,計畫成形速度必然不如官方主導的中國大陸,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學者金(Stefanie Kam)認為,西方模式較能遵循成熟的國際標準和規則,對比不透明的中國大陸模式更有助於因應當前世界發展課題,例如綠能轉型。

她另指出,中國大陸也在調整外援方向,從過去傾向鐵路橋樑、電廠的硬體計畫,轉往軟性建設如數位、醫療、教育這些西方歷來較著重的項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中國大陸近年大手筆外援計畫有趨緩現象,例如對非洲的貸款從2019年82億美元降到2020年的19億美元。

縮水的部分原因是疫情限制,由此也可見,當中國大陸因過度防疫政策使經濟下滑,對外可揮灑資源變少,將更集中在地緣政治重點地區,例如太平洋島嶼。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劉宗義在「環球時報」撰文也指出,一帶一路未來會聚焦在中國大陸周圍,特別是東南亞。

因此,當中國大陸與美歐外援都加重地緣政治考量,也都看重數位和綠能經濟等領域,不再「各自為政」而會眼觀對方,競逐的激烈度將隨之上升。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