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當局便採取封城管控、核酸檢測等一系列嚴格的防疫措施,試圖遏制病毒的傳播,當時各國政府包含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亦採用相似的防疫政策。然而,隨著疫苗問世後,疫情陸續受到控制,從2021年起全球開始邁向解封,民眾的報復性消費,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因此順勢成長。但並非所有國家均開放解封,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則仍是採取強硬的防疫手段,引致民眾對於「清零政策」日積月累的種種不滿,也在近日全面爆發,並在中國大陸各大省市發動示威,不少專家都認為這將會對全球的經濟帶來規模的影響。
《紐約時報》引述多位分析師的警告,認為中國大陸更多的動盪,可能會進一步減緩集成電路、機器零組件、家電等品的生產與銷售,導致歐美企業撤資轉往其他國家發展。然而,倫敦國際事務研究所的Kerry Brown副研究員則表示,中國大陸現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在2021年時製造了全球約三成的商品,中國大陸龐大的經濟規模以及豐富的資源,使其在國際經貿上佔有難以動搖的地位。凱投巨集觀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認為,目前最大的經濟影響是在中國大陸的內部,例如零售、娛樂、旅館等產業,對於全球的衝擊目前有待觀察。
英國《金融時報》也引述國際基金貨幣組織(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在東協峰會的致詞,她認為全球經濟的前景目前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主導逐漸上升。Kristalina表示:「我們不知道這場動盪還會持續多久,也不確定還會面臨哪些更多的動盪,因此我們必須要重建和保留一切的緩衝手段,同時也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來應對未來的挑戰。」此外,在美中日漸惡化的競爭下,部份人們萌生將中國大陸和西方國家分離的想法,但Kristalina也警告,若發生世界陣營分歧,雙方停止貿易關係的情況,將會對全球GDP造成數兆美元的損失。
長達約三年的清零行動,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已造成衝擊,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引述凱投巨集觀研究公司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Mark Williams,指出「清零政策」在執行上,會在區域疫情爆發時,先將該範圍全面封鎖起來,然而,這些區域都是為中國大陸產出近三分之二GDP的重鎮。Mark Williams認為若中國大陸現在急速解除封控,國內醫療系統恐會出現不堪負荷的嚴重後果,這將導致更大規模的全國性封控,對經濟也會產生如同2020年時的影響。
無庸置疑,目前中國大陸確實擁有宏觀的內需市場,以及充沛的勞動力,這也是當初不少國內外企業前往投資設廠的誘因,然而,在嚴厲的封控之下,使得企業的出貨時程被嚴重延誤,進而增加許多營運成本;同時,受到景氣的影響,內需消費市場正面臨衝擊,雖然部分城市如廣州、上海已宣布微幅解禁,但在當局「清零政策」的綱要下,解封的時間、規模仍是無法確定。
受到疫情的肆虐、地緣政治的不穩定等因素下,許多企業正在調整供應鏈,從中國大陸轉往其他國家布局(亦有部分外資仍持續在中國大陸投資),蘋果公司(Apple)先前宣布,將會轉移部份生產到越南或印度等其他國家。然而,基於原物料、營運成本、消費市場等考量,企業仍是無法全面與中國大陸脫鉤,雖然全世界多數都看好「印度」的發展潛力,但印度在基礎設施上,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能否成功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資料來源:國際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