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川普即將重回白宮,其貿易政策引發的關稅戰爭似乎難以避免,許多美國消費者開始囤積商品,以防止價格因關稅政策而上漲。從電腦零件、吸塵器到咖啡和橄欖油,甚至升級汽車與家電,購物潮正在全國蔓延。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月度消費者調查,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是購買大額商品的好時機,這一比例較上月激增10%,並創下歷史新高。同時,CreditCards.com 調查2,000名受訪者,其中三分之一表示,對關稅的擔憂促使他們增加購買量。
經濟學家對這種消費行為表示擔憂,認為其可能加劇通貨膨脹。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2.7%,高於十月。CPI的上漲部分歸因於耐用品的購買量激增,而這一趨勢與川普的關稅政策密切相關。
川普在競選期間提議對所有進口產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以此刺激美國國內製造業發展並縮減貿易赤字。而在勝選後,他進一步表示,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對金磚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印度和巴西等)的商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
這些提議讓市場參與者對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產生預期。一些企業已開始大量囤積進口商品,以避免潛在的關稅成本;零售商則敦促消費者在漲價前及早購買。Best Buy執行長Corie Barry表示,大部分關稅成本最終將通過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Walmart和AutoZone等零售商高管也發出類似警告。
一些消費者已開始囤積生活必需品。66歲的麻州居民Gerard Szarek在家中地下室囤積了咖啡、橄欖油和大包裝紙巾。他表示,這是因為相信川普的關稅政策會推高價格。同時,他也擔心川普的移民遣返計劃會提高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導致商品價格上漲。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融經濟學中心主任Robert Barbera指出,一些消費者正在提前完成本應在未來一年進行的購買。他警告,這種搶購行為可能會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形成惡性循環。例如,2007年印度禁止非巴斯馬蒂大米出口,導致美國市場米價上漲,而囤積行為加劇了短期內的供應緊張與價格上漲。
美國企業同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2022年進口商品總額約3.2兆美元的美國市場,正在經歷因預期漲價而提前進口和消費的現象。Capital Economics 的北美經濟學家Paul Ashworth指出,零售商和製造商可能已經在調整價格,為應對更高的關稅做好準備。
隨著關稅政策的執行日期臨近,企業與消費者的應對策略將持續影響市場。經濟學者提醒,過度的搶購可能不僅導致供應緊張,還會推動價格進一步上升,對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挑戰。
【資料來源:台灣經貿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