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開發新的靛藍染色技術
發佈日期 2021.10.04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一種新的靛藍染色技術,他們聲稱該技術是當前染色製程的環保性替代品。該技術減少用水量,並消除了染色過程破壞環境的有毒化學物質。與傳統方法相比,它簡化了流程並確保更多色彩。然而,靛藍不溶於水,在染色之前必須使用有毒化學物質進行還原。牛仔布產業每年使用超過 45,000 噸合成靛藍、超過 84,000 噸連二亞硫酸鈉作為還原劑和53,000 噸鹼液。

發表在綠色化學雜誌上的新染色方法,使用天然靛藍(儘管簡化的過程也可以使用合成),並完全消除了傳統方法中使用的有害化學物質。

這種新技術只需要一層靛藍塗層,即可固定 90% 以上的顏色,從而明顯地減少織物染色織物所需的用水量。傳統方法需要在染料溶液中浸泡多達 8 次,並且只能確保 70% 到 80%的上色。

新技術並不會犧牲舒適度,能保持織物的厚度、重量增加和柔韌性大致相同。

根據該大學的新聞稿,由於流程簡化,它無需多次浸泡和每次浸泡之間的氧化時間,從而節省了工人的時間和精力。

「在這個製程中不用減少靛藍染料,不須溶解它。只需將其與奈米纖維素原纖維混合並將其沉積在紡織品表面。可以透過混合物中添加的靛藍顆粒數量來改變藍色色調,」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喬治亞大學教授 Sergiy Minko 提到。

奈米纖維素是一種較新的產物,由造紙工業中常用的木漿組成。新技術將靛藍顆粒與奈米纖維混合,然後將它們沉積在紡織品表面,基本上是將顏色“黏合”到位。

儘管新技術仍需商業化,但它是使牛仔布產業更具永續性的可行選擇。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