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報導,因新冠疫情而起的全球海運危機,延誤商品貨運時間、助長通膨效應,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23年。
經濟學家以往計算通膨或GDP,很少把貨運相關數字計算進去;企業會煩心原物料、勞動力成本的機會也大於運輸,惟這些正在改變。
根據波羅地海貨運指數,目前40呎貨櫃運費雖已自9月歷史高點11,000美元回落約15%,然而疫情之前,運費只需要1,300美元。全球貨品90%靠海運運輸,如此高昂的海運價格加重全球通膨壓力,而現今的通膨又比預期嚴重。
Berenberg分析師估計,11月初,全球11%載貨貨櫃塞在海路運輸網中,雖然比8月最塞的時候好一些,但還是比疫情前的7%高很多。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資料顯示,10月底,貨輪在全球最大貨櫃港之一的美國洛杉磯/長堤港,完成卸貨回頭所需時間,是疫情前的2倍。該行分析師Michael Tran也表示,即使洛杉磯/長堤港達成每週多處理3,500個貨櫃的目標,2023年以前也不太可能清理完積壓的貨櫃量。
聯合國上個月一份報告指出,高昂的海運價格威脅全球經濟復甦,可能從現在到2023年之間,使全球進口物價最多上揚11%,消費者物價增加1.5%。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