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停工」會持續嗎?
是的。但多少會緩和些。對產業而言, 真正的問題是: 大停工如何影響消費?當經濟面對疫情而枯萎時,成群的美國勞工被迫離開工作,但政府的補助讓大部分人沒有破產。
不過更重要的是,當經濟從低潮中回神時,工作機會到達新的高峰。這是典型的供需失調。許多人已經回到勞動市場,還有更多人會投入。
政府的紓困補助已經結束,人們必須工作,只是他們現在會想要工作升級。過去大部分勞動力會願意接受最低工資,今日則不同。許多公司的基本工作找無人,不論工資如何。
7. 政府的關鍵貿易政策為何?
美中貿易關係將仍是2022年的頭條故事。自由貿易擁護者無疑會努力扭轉摩擦。在某種程度上也必須要融冰。然而,考慮到地緣政治與國家的優先順序和目標,融冰並非必然發生。
強國對峙也成為阻礙。例如,因台灣而生的磨擦會將貿易推到後排去,但貿易也可能在擴散整體關係方面有著珍貴的角色。多邊貿易協定的角色持續重要,一個例子是亞太貿易協定(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也不要忘記其他歷史悠久的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有些因為採購的分散化而重生,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8. 永續性持續重要嗎?
不確定。永續性在行銷上很容易受到傷害,部分原因是每個人對永續的定義都不同。而且,因應氣候變遷的多邊努力迄今效果不彰。以COP26(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為例,有諸多討論與一些好點子,但最後主要的行動是將會召開COP27。
有些人認為私有部門的解決方案比較敏捷與有效,但是這些行動也需要時間發展與實施。氣候變遷是正在我們眼前展開的災難,但是直到我們看到懸崖之前,仍不會有真正採取行動的政治意願。
9. 全球採購形勢會如何變化?
會愈來愈分散多元化。多年來產業的成長係建立在集中的供應基地、全球供應鏈及低單價上。不過,如果疫情有教會我們任何事,那就是當系統的運作沒有外在的威脅時,基礎市場就處於最佳狀態。一旦加入一點阻礙,系統就變得脆弱且缺乏彈性。
10. 斷鏈會繼續困擾供應鏈嗎?
是的,但只是暫時的。譬如,那些因為塞港無法及時在年尾假期到達店面的產品,要全部賣掉會是一個問題。還有,運輸業也需要時間整修。今年的供需可能變得比較平衡,但前提是沒有新病毒來引發封鎖。是時候產業重新評估自身的採購策略了。假設沒有新病毒爆發,供應鏈會自我修補,只是需要時間。
與其說這些是2022年的趨勢, 不如說是建議。不過,我的整體建議是,儘管產業面臨挑戰,它仍會繼續,做出調整,找到解決之道,努力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