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加投資協議具4利多 可助臺申入CPTPP
發佈日期 2024.01.03
臺灣與加拿大2023年12月22日簽署「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學者分析,這可視為加國背書臺灣能做到CPTPP投資面的要求,在加拿大明(2024)年將擔任CPTPP輪值主席國、且對中國大陸態度趨於強硬的背景下,此協議具4大正面影響,可讓臺灣申請入會案再往前進一步。

臺灣與加拿大12月22日在臺北簽署「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分析,此協議將帶來4大正面影響。

首先,顏慧欣指出,即便臺加均為制度先進國家,但對投資人來說,難免會遇到行政程序繁瑣、監管等問題,此協議有提升兩國投資便捷化的效果,可形成更有利的經貿環境。

再從戰略意義角度檢視,顏慧欣表示,由於臺加FIPA相當強調「包容性」,包含鼓勵婦女、中小企業、原住民等多元族群參與投資活動,因此FIPA的簽署,可說是繼「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再次展現臺灣是西方國家價值同盟的夥伴之一。

顏慧欣認為,第三是面對國際供應鏈重組,北美地區將成為臺灣企業的新選擇,比如臺灣積極發展的電動車產業,除美國「降低通膨法案」對北美本地製造的電動車提供減稅優惠是一大誘因,加拿大正好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產儲量,FIPA簽署後,對產業前瞻布局而言是一大助益。

顏慧欣指出,第四是臺灣力拚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明(2024)年正好是加拿大擔任輪值主席國,以前是臺灣自己要主動拿資料去說服成員國,臺加簽署FIPA後,若加拿大願意,「可以很有信心地出來說,台灣在投資面確實做得到CPTPP的要求」。

她進一步舉例,比如FIPA具有投資保護元素,加拿大訴求的投資保護中,包含投資人與地主國的爭端解決機制等,而CPTPP也有相關規定,彰顯臺灣真的準備好加入CPTPP。

此外,顏慧欣表示,加拿大是現在CPTPP成員國裡,與中國大陸經貿連結相對較低的國家,這也成為加國的「底氣」,使中國大陸對其威嚇不足以起到明顯效果;加拿大亦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支持對中去風險化的共識,在此背景下,臺灣明(2024)年有機會藉由FIPA的簽訂與加拿大的立場,讓加入CPTPP申請案,再往前進一步。

據經濟部引述加拿大統計局貿易統計,2022年臺灣與加拿大貿易總額約為120.25億加元(92.56億美元),繼2021年後,再度突破百億加元,顯示兩國經貿往來近年持續升溫。

其中,2022年加拿大自臺灣進口額為94.49億加元(72.67億美元),較2021年成長20.69%;加國出口至臺灣金額為25.75億加元(19.89億美元),較2021年成長11.47%。
 
 
【資料來源:中央通訊社】
 
search
搜尋
comment
訂閱電子報
mail_outline
聯絡我們